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文学类论文 > 现当代文学 > 正文阅读资讯:浅析《三国演义》中的伦理道德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伦理道德

[作者:鲁 慧[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被公认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典范。然而仔细研读这部世界一流的作品后,发现它在塑造和刻画人物尤其是典型人物时,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实际效果往往不能完全吻合;越是想抬高或贬抑某一人物,留给读者的却常常适得其反。这就形成了《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上的矛盾,给分析作者的创作本意与人物性格、典型意义等之间的关系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尴尬。这些矛盾和尴尬在《三国演义》中是比较普遍的,而归根到底,这些矛盾和尴尬是由于作者过重强调以“忠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规范而造成的。以下试从此方面入手讨论伦理道德问题。
  一、“仁义”思想的继承——刘备的明君形象
  在我国封建社会,儒家思想长期居于正统地位,广大人民群众渴望明君贤相治国,渴望天下清平。从《三国演义》文本描写来看,刘备称得上是封建社会理想的明君典型。正是这“惟贤惟德,可以服人”的基本政治理念,铸成了刘备受人敬重的品格,成就了刘备的一方霸业。宽厚待人、知人善任的政治情怀和美好品德在《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刘备形象上也有充分体现。对结义弟兄关羽和张飞,刘备视如手足,情同骨肉,患难与共,不必多述。对几经周折而追随他的赵云,刘备予以重用,危难时刻也深信不疑。
  可见,刘备是作者极力推崇、褒扬的胸有大志、仁德爱民、忠厚诚信、知人善任的明君典型,作者对刘备形象的描写塑造寄托着儒家的仁政爱民理想。《三国演义》对刘备“仁义”这一特点得到极力的渲染,他成了一个好皇帝,他不但有着争王图霸的胸怀和胆略,忠于友谊,礼贤下士,知人善任,还“仁慈爱民”,每到一地都广施仁政,与民“秋毫无犯”。作者甚至借他的口说:“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也。”事实上,这是作者对曹操与刘备行事处世差别的一种概括,同时也是创作中判断好坏,决定轻重取舍的准则之一。
  作者掩盖了封建社会下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尖锐的阶级对立关系,设计出了这个“一代明君”这个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如果说曹操代表了封建社会的现实存在,那么,刘备就是那个社会的理想的象征。
  二、“仁义”思想的尴尬——道德与政治的矛盾
  从作者的道德观念来看,刘备忠厚仁慈,是仁义之师,曹操狡猾奸诈,则是恶德之渊。因此,双方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