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文学类论文 > 现当代文学 > 正文阅读资讯:东北秧歌选取手巾为主要道具的成因

东北秧歌选取手巾为主要道具的成因

[作者:白石[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中,它既是手巾又不是手巾,既是爱情又不是爱情,既是信物又不是信物,源于此,道具手巾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着。例如第三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中的作品《绢中情》,编导巧妙地运用了双人手巾的抛接等动作,表达男女情感的联系,通过双方的手巾移动传达情感的交流。这时道具就发挥了它的抽象性特点,充当了感情交流的媒介,同时将手巾自身的表现性无限放大了,不仅在演员手中形成丰富、变化万千的手巾花,还通过抛接等技巧的表演扩大了舞台的表现空间。
  3. 可舞性的艺术效果
  东北大秧歌中舞者手持的道具手巾原为正方形,四角方巾,规格为一尺二寸,与生活中人们日常使用的手巾基本相同。后来为大秧歌表演的需要,四角手巾发展成为八角手巾,具体做法是将两片四角手巾缝制起来,形成八角巾。镶制亮片作为装饰,增加了手巾本身的重量,对于手巾技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由于出手花、立转花、顶花、立旋花等技巧在学院派民间舞教材中的广泛应用,使东北秧歌增加了本身的观赏性,凸现了原本可舞性的艺术效果,这是有别于汉族其他秧歌形式的表现风格,同样在舞蹈表演的形式中,也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地域风格的定位。
  民间大秧歌主要的表演者都是东北地区当地的农民,他们利用农闲时节舞起热闹的秧歌,宣泄质朴、热烈的情感。秧歌的主要表演时间为民间赛会与迎神赛会两种,前者为每年的春节期间,除夕至正月十五;后者为寺庙的各种酬神活动。由于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秧歌队伍,并且在庙会中有许多秧歌队同时表演,为了争取到更多的观众前来观看自己的秧歌队伍表演,或在众多秧歌队中得到观众的一致认可与称赞,演员们绞尽脑汁,通过不断变化的各种手巾技巧来提升艺术的观赏性,以博得观众的肯定。道具可舞性功能的提升,大大促进了秧歌竞技性的发展。演员们除了在个人技巧方面寻找突破外,就是在舞蹈道具的技巧上精益求精,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道具手巾的技巧表演。
  4. 便捷性与适应性
  道具手巾的产生,来源于中国戏曲艺术对大秧歌的影响,在不断的发展中,东北大秧歌吸收、融合了许多戏曲的舞蹈动作、表现手法,以及其他种类秧歌的跳法,变得越来越有自己的特色。河北梆子、评剧等戏曲舞蹈动作潜移默化到东北大秧歌中,丰富了东北大秧歌的表现形式。{1}
  民间的秧歌演员为提升大秧歌本身的观赏性与获得更多观众的欣赏,在民间艺术中同样融入了戏曲艺术的表演模式,加入了水袖的用法与技巧等。例如,东北大秧歌的道具袖头就是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