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文学类论文 > 新闻类 > 正文阅读资讯: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几点思考

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几点思考

[作者:未知[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区的洪庙村。她有一篇“日记”,写一位大学生村官小彭,其中有这么一段:……不过,记者与她聊天时,注意到她内心也有些对村官工作的困惑,比如她表示十分羡慕记者经常出差、走南闯北,可以积累各种经历,相比较之下,觉得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像个老人——早上8点上班,傍晚4点半下班,工作十分琐碎,没有重大任务的时候,比较清闲。“你对做这份工作有没有后悔过?”记者问。彭杰想了想,坦然回答:“后悔倒没有,但总觉得30岁之前应该为事业打拼一番,而做这份工作少了些年轻人的冲劲,接触的圈子也很小,没机会见到大世面……”我在审读这篇稿子的时候,读到此处,心有所动:写大学生村官的报道见过不少,又有几篇触及他们内心的困惑?除了记者脑子里有框框,认为“正面宣传就只能写些先进事例、豪言壮语”,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许多记者连与村官们细细交谈的经历都没有过!所谓采访,就是一屋子人开座谈会,听几个人念念发言稿;或者干脆就是照书面材料改写。这样的采访,成果只能是“含糊概述”。

  但也很可能,因为报纸对稿子的要求就是“含糊概述”,记者又何必“贴地”采访?——所以,“转作风”和“改文风”,是对记者的要求,更是对报纸的全面要求。

  “都要转和改”

  去蹲点的徐晶卉说:“之前也零星跑去农村,然而总是上午去,转一下,下午就回报社写稿,农民感觉记者高高在上,记者感觉农民什么都不愿意说。其实,真正走到田间地头,走进村委会的办公室,走进农村夜晚的街头巷尾,我发现农民有很多心事愿和我分享。”

  另一位青年记者叶松亭,为了采访上海一项夏季的文化惠民活动——露天电影的放映员,先后3次去了同一个放映点。事后他说:“其实,看完第一场电影后,搜集到的材料已经足够填满2000字的预定篇幅。但第一次,对于平时当公园保安、周末晚间客串放映员的采访对象,我是一个由他们的领导领到他们跟前的报社记者,我们还不是‘一个世界’的人,总感觉有点‘隔’。于是我又单独去了两次,和他们一起踩黄鱼车、架放映机、竖电影银幕。慢慢地,采访对象和我‘不见外’了,开始和我聊起家常和生活里的酸甜苦辣。这时候,我再提起初次采访时问过的问题,发现答案与原来不一样。我觉得那才是更真实的回答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