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文学类论文 > 新闻类 > 正文阅读资讯: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几点思考

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几点思考

[作者:未知[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有一张“选题清单”:一头一尾两则概述消息,前者近乎广告,后者差不多是工作总结;中间,采访个把参演的名家。或许再加上观众文明/不文明、令人欣喜/遗憾的一篇报道。这样的“约定俗成”,不知始于何时,似乎总也没人问一声为什么要这样。如果记者带着这样的框框和完成“既定”任务的心态去现场,又能写回什么新鲜的、吸引人的报道?

  类似的“选题清单”,各个条线的记者脑子里恐怕都有。就说这回“走转改”活动,我们在策划时半开玩笑地预测,选择“基层一线的劳动者”,马路清扫工、公厕管理员、殡葬工恐怕又是首选,因为他们总会被列入每次逢年过节时候的“选题清单”。果然,后来真还在不少报纸上出现了。记者脑子里还有的一种“内存”,或是“写作模板”,比如写人,十有八九要写到他或她自己生病/老人生病/孩子生病,事发时如何全然不顾,一心扑在工作上,事后又如何心痛自责……有记者说,现在甚至不劳你问,被采访对象就会主动说起“那一场病”,可见写作的模式化已“深入人心”到何等程度。

  所以,重要的不是推动记者走基层、到现场,而是推动他们在基层现场积极地去发现新的报道题材和内容素材,确立发现的意识,不断增强发现的能力。

  《文汇报》重新关注记者的发现能力和报道题材、内容的拓展,始于2010年历时半年有余的上海世博会期间。在世博会程过半之后,我们发现,报道的量是足够大了,但“面广”却还颇有欠缺,比如世博园区的服务者,太多的笔墨泼洒在了人称“小白菜”的大学生志愿者和有关机构推选出的一些先进人物身上,记者们选题,似乎相当依赖外在的提示(如“小白菜”各家媒体都在写)和推动(如采访先进人物是宣传任务)。为此《文汇报》开设了《我的世博故事》专栏,要求记者主动去发现园区里大量的、在不为一般公众了解的岗位上服务着的人们;同时要求改变写“人物表扬稿”的路数,不把关注点自我限定在他们的辛苦和自我牺牲上,而要把一个人当作一种岗位的代言者,着重描述这个岗位在世博服务这张大网上是起怎样作用的一个点,服务的具体内容(“世博标准”)是怎样的,有什么难处又怎么克服,等等——总之要“见人见事”,写一个人就能向读者展示世博园一个陌生的角落,在世博报道的内容之树上增添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