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
1.3检测
检测内容包括:测定平整度、厚度、宽度、高程及钻芯取样等工作。平整度的测定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用3m直尺,另一种办法是车载连续平整度仪。两种办法都要用到,对局部可采用3m直尺,对比较长的范围可采用车载连续平整度仪。两种办法综合使用,可以准确的测定路面的平整度。厚度、宽度及高程的测定在此不再详述。钻芯取样的试件带到试验室后,要做马歇尔试验及其它试验,经过试验数据的处理,可以评价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内在物理力学性能。这些性能主要包括压实度、空隙率、容重、稳定度、流值等。满足规范要求,认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是合格的。
2.城市道路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分析
2.1路面裂缝
裂缝是沥青路面常见的一种损坏现象,指开裂为3~5mm宽的路面缝隙,通常有发裂和较规则的纵、横裂缝。纵、横裂缝指发生在面层的纵、横向的规则裂缝。纵缝一般多在双坡道的中线附近区域,而横缝间距呈现一定规律。裂缝病害有纵向裂缝,横向裂缝和网裂三种形式,以下将分别介绍。
2.1.1纵向裂缝
沿道路的纵向开裂,一般与行车方向基本平行,但长宽不等。混合料摊铺时纵向施工搭接不好,冷接缝结合不紧密;纵向沟槽回填土压实质量差而发生沉陷;拓宽路段的新老路面交界处不均匀沉降;局部地基天然含水量较高,出现不均匀沉降;或中央分隔带、绿化带等渗水使局部路基含水量增加,承载力降低,在动静荷载的作用下,路基产生滑动。
2.1.2横向裂缝
横向裂缝是与路面中线近于垂直的裂缝,裂缝起初大多出现于路面两侧的硬路肩,逐渐发展而贯通全路幅。贯通裂缝沿路面大致呈均匀分布。沥青是一种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的材料,温度下降时,沥青混合料变硬变脆,收缩变形,当收缩拉应力超过沥青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沥青路面表面就会被拉裂,并逐步向下发展,形成上宽下窄的横向裂缝;基层在成型过程中因混合料水分蒸发干燥引起收缩,或者在寒冷季节发生低温收缩。基层产生裂缝后,随着温湿的循环变化及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而导致沥青面层底面裂缝,裂缝将逐渐反射到沥青层表面;在软基与非软基交界处、软基处理方法变化处或构造物台背与路段交接处,因地基或路基与构造物差异沉降导致基层开裂,并反射到沥青面层。
2.1.3网裂
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质量差,或路面材料配合不当,拌和不均,沥青与石料粘结差;路面结构中夹有软弱层或泥灰层,粒料层松动,水稳性差;路面出现横裂或纵裂后未及时封填,致使水分下渗,使基层表面被泡软,在汽车荷载反复作用下,粉浆通过面层裂缝及空隙被压到表面产生唧浆,基层表面被逐步淘空,产生网裂;沥青老化和汽车严重超载,使基层产生疲劳破坏。
2.2坑槽
路面表层局部松散,形成凹槽,在水浸和车辆作用下进一步扩大发展为坑槽,严重影响着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水损害在开始阶段,雨水由沥青路面大空隙或破损处渗入,停留在基层表面上,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动水冲刷半刚性基层的细料并逐渐形成灰浆,使沥青面层与基层脱开,灰浆被行车荷载挤压,通过面层裂缝或面层混合料中的空隙唧到表面。在产生唧浆的位置,沥青面层产生网裂,接着一些碎裂的小块面层或基层材料被车轮带走,而逐步形成坑洞,并不断的扩大,最后形成坑槽。
2.3沥青路面的沉陷
沉陷是路面变形中最普遍的一种,特点是面积大,涉及的结构层次深,主要出现在挖方段和填挖交界处。土质路堑排水不畅,路床下部路基过湿润而产生不均匀沉降,引起路面局部下沉;路面强度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交通量,易发生疲劳破坏;路基或基层强度不足或填挖路基强度不一致,在车辆荷载作用下,路基或基层结构遭破坏而引起沉陷;桥头路面沉降不均匀而引起沉陷并与桥面发生错位。
2.4沥青路面的冻胀和翻浆
沥青路面产生冻胀和翻浆主要是在冻融时期,因为水的侵入和路基土的水稳定性能差,由于冰冻的作用,路基上层积聚的水分冻结后引起路面胀起并开裂。道路翻浆是水、土质、温度、路面和行车荷载五个主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水、土、温度构成翻浆的三个自然因素,缺少任何一个因素都不可能形成翻浆。
翻浆可根据路面翻浆的严重程度,区分为重型翻浆和轻型翻浆两种类型。重型翻浆是路基土质不好,地下水位高,冬季路基土结冰,春融季节化冻引起严重的路面变形。轻型翻浆是因为基层水稳定不良,或含水量过大造成的基层全部松软和浅层土基松软,引起的路面变形。
3.沥青道路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修筑道路前我们必须做好一些准备工作,从而做到对沥青道路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3.1裂缝的预防措施和治理措施
3.1.1对细小轻微的裂缝路面的处理
将路面清扫干净后,采用沥青,均匀的喷洒到裂缝路面,平均每平方米喷洒量控制在0.3~0.5kg,再均匀撒一层2~5mm的干净干燥的石屑或中粗砂,最后用轻型压路机碾压矿料。另外对单条轻微裂缝沿裂缝涂刷少量稠度较低的沥青,养护成型。在每年后半年秋冬季气温较低的情况下对路面上出现的裂缝采用喷灌乳化沥青,再均匀撒石屑养护处理裂缝。
3.1.2在路面出现微小裂缝时就必须及时处理整治。对于细裂缝(2-5mm)可用改性乳化沥青灌缝。对大于5mm的粗裂缝,可用改性沥青灌缝。灌缝前,必须清除缝内、缝边碎粒、垃圾,并使缝内干燥。灌缝后,表面撒上粗砂或3-5mm石屑。对裂缝很大的情况,必须将裂缝两边沥青混凝土开挖,先处理基层再摊铺新混合料,水稳定性好、收缩性小的半刚性材料是首选基层。如夹有软弱层或不稳定结构层时,应将其铲除;如因结构层积水引起网裂时,铲除面层后,需加设将路面渗透水排除至路外的排水设施。
3.1.3合理施工避免冷接缝
对于冷接缝的处理,应先将接缝处沿边缘切割整齐、清除碎料,然后预热软化接缝处,涂刷乳化沥青,再铺筑新混合料。碾压时,压路机在已压实的横幅上,钢轮伸入新铺层15cm左右,每压一遍向新铺层移动15-20cm,直到压路机全部在新铺层为止。对于纵向裂缝,如分幅摊铺时,前后幅应紧跟,上、下层的施工纵缝应错开15cm以上,摊铺时控制好松铺系数,使压实后的接缝结合紧密、平整。
3.1.4沥青路面摊铺前,对下卧层需认真检查,及时清除泥灰,处理好软弱层,保证下卧层稳定。在旧路面上加铺沥青路面结构层前,须铣削原路面后再加铺,以延缓反射裂缝的形成。
3.2坑槽的处理方法
坑槽一般是由其它路面病害处理不及时,继续受冲击破坏而形成;坑槽的预防,选用粘附性和抗老化性强的沥青,合理确定沥青面层厚度和混合料级配;严格控制混合料的出厂、摊铺、碾压及终了温度,确保压实度和平整度;摊铺前,下层必须清扫干净,并均匀喷洒粘层沥青;确保路面排水畅通,当道表出现松散、脱皮、轻微网裂或路面被机械刮铲损坏后,应及时进行修补,避免雨水下渗使病害继续发展。
3.3沉陷的处理方法
沉陷则是由于路基及基层密实度(强度)不够引起过量塑性变形。小范围是因基层引起,大范围明显沉陷,则一般由路基引起。对路面坑槽沉陷的处理方法有:仅面层有坑槽或沉陷时,挖补面层。因基层或路基引起的沉陷及较深的坑槽,应先处理好基层或路基,后修补面层;在寒冷地区,冬季路面坑槽,可临时处理,保证路面平整,待气温回升后,再挖补处理。
3.4冻胀与翻浆的防治
做好路面的纵横向排水、对路基易积水段采用养护措施及时排除积水:如增设片石边沟或砼边沟,并每隔300~500m左右选择适当地形及时将边沟水排出路基以外。汛期时要及时清除路面积水和路基边沟积水、在冬季降雪后及时清理路面积雪,防止或减少地面水渗入路基内部。
4.总结
施工过程中,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和工艺操作方法,从而提高施工进度,缩短建设周期,保证沥青道路的施工质量。我们只有在道路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沥青道路的管理和控制,才能保证沥青道路施工进度的正常进行,为社会铺筑高质量的沥青道路,促进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
Tags: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