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教学管理 > 正文阅读资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研究述评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研究述评

[作者:王喜红[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3.1.2 从适合性的视角 
  精英阶段,从适合性的角度属于内适性取向的质量观,关注的是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服务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了教育系统根据高等教育自身规律而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它体现的是高等教育的学术价值,其实质是知识本位价值观的体现。代表性的人物有周泉兴,史秋衡、王爱萍等,代表性的观点有内适性价值取向高等教育质量观和学术本位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周泉兴(2004)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内适性取向,关注的是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服务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教育系统根据高等教育自身规律而制定的人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8]另外还有学者认为内适性质量观就是学术本位的质量观,就是以学术本位的质量标准来设定目标为社会培养人才。 
  3.1.3 从满足性的视角 
  精英阶段的教育大多关注的是学生自身修养的提升,这一时期对社会的关注程度不高。所以这一时期质量的满足性来分析,主要是个适性的质量观。周泉兴认为所谓个适指的是:教育满足学生的个性完善与主体性的主动构建、弘扬与完善的程度。即认为对学生固有潜质的发展与完善的追求要优于外部功利目的或知识的追求。注重考察高等教育服务在多大程度上适应了受教育者个体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8]精英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的满足性体现在教育满足学生个体的发展上。代表性的观点有人文主义教育质量观和通识主义质量观。这两种质量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满足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需要,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培养健全的人格的人才的目标。吴鹏(2001)指出:“人文取向以强调高等教育对市场社会的超越性为特性”,即注意到了学习者个体的千差万别的需求。[9]类似的观点还有杨晓江(2002)论述到:“高等教育是一种教化的活动,学生通过学习,要增长知识、增强能力等,因此,学生知识和能力增长的越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就越高。”[10]这种观点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待教育质量的问题,强调教育是一种教化。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知识的人才。 
  3.2 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3.2.1 从符合性的视角 
  大众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制定者主要是学生和政府,学生代表个体的各种需要,政府是社会各领域需求的集中反映者。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质量关注的不在是国家制定的某个标准,人们对教育质量的关注就是对不同的需求主体进行需要类型和层次的分析,根据社会的需要进行教育改革,以期用多样化的教育服务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代表性的学者胡弼成的观点是:进入21世纪,简言之是合需要性质量观。他认为这一时期,“高等教育质量衡量标准即高等教育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程度。由于国家、社会、用人单位、学生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和期望是不同的,存在着需要类型和期望值的差异,高等教育越是能够满足这些需要,质量就越高。”[11] 
  3.2.2 从适合性的视角 
  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只要是外适性的,即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服务满足国家、社会需要的程度,它强调的是教育对外部需求的满足程度,即教育是否契合了社会的需要。(1)适应性的质量观。适应性质量观是指高等教育所提供的教育服务满足受教育者个人的程度,以及所培养的人才满足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程度。 张应强(2001)认为:“市场竞争是最好的一种质量约束机制,是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基本来源,要用市场力来约束和保障大众高等教育过渡时期的高等教育质量。”[12](2)特色性的质量观。第一,办学上的特色。第二,人才规格上的特色。第三,学科专业上的特色。一所学校要办出水平,必须要有特色的学科。1998年巴黎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的质量。”[13]由此可见,多样化的观点已经被广泛接受。(3)发展的质量观。高等教育的发展是质量观的核心。发展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和规律。汪睿(2012)在文章中写到:“历史告诉我们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中,高等教育质量观与时代主题与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相适应,在当今时代就要通过发展高等教育来满足人们对各级各种高等教育的需要沿用以前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显然是不合适宜的。”[14] 
  特色化的质量观要求高等教育的质量应该是特色纷呈的质量,不同层次的高校应办出自己的特色。柏昌利蔡真亮等认为高等教育应持“特色化质量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办学上的特色。第二,人才规格上的特色。第三,学科专业上的特色。 一所学校要办出水平,必须要有特色的学科。还有学者认为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高校必须依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办学条件确立自己的发展战略,进行科学合理的发展定位,也就是要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因为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生命,特色就是水平。但特色不是整体优势,而是局部优势;特色是“你无我有,你弱我强,你强我优”的生动体现,是国家和社会需要高校培养生动活泼的人才的真实写照;特色是由若干特点呼应、扩展而形成的,若它上升到具有不可替代性,则更加可贵。[15]还有学者认为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应是多样化的质量观。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是全球高教事业发展的趋势。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显著特征。1998年巴黎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的质量。”[16]潘懋元(2000)教授也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前提是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要有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从而也应当有多样化的教育质量标准。”[17]由此可见,多样化的观点已经被广泛接受。 
  3.2.3 从满足性的视角 
  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的满足性指的是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这一视角来分析有以下几种质量观。(1)服务性的质量观。服务的质量观认为高等教育是一种服务。汪睿,刘俊学等认为:高校应该服务于学生个人、家长、用人单位及社会的需求。高等教育为在校大学生服务,同时也为整个国家和社会服务。它取决于教育需求主体对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预期同实际所感知的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的对比。教育服务不是有形实体,而是一种表现。”[18](2)现实主义教育质量观。这种质量观关注的核心是高等教育是否满足市场和社会的需求。高等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的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九七八年于巴黎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指出:教育的目标是促进社区的发展,“高等学校要探索广大的尚未开辟的领域,它们不但要对发展问题进行一般性的研究,而且也要专门研究社区发展的各个方面—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科学技术的方面-—邦助解决关于本地的、国家的、区域的、国际的各级的发展问题。现在高等学校要根据对人力需要的予测和对各种不同资格的要求来培养专业的发展人材;要利用科学理论上的研究和应用科学的实际探讨为社会服务。”[19]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