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教学管理 > 正文阅读资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研究述评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观研究述评

[作者:王喜红[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摘 要: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基于高等教育质量演进过程的和相关文献的的梳理发现,将高等教育质量观归纳为精英阶段和大众化阶段两个时期的质量观,从高等教育的符合性、适合性、满足性这三个方面来划分多种不同的质量观。笔者认为即使我国高等教育教育现在处于大众化阶段,但多样性与统一性、工具性与价值性、结果与过程、现在与未来之间寻求平衡点,这是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必然的要求。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 质量观 述评 
  我国的高等教育伴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型,发生着急剧而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在短短的7年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学者们纷纷提出各种各样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涌现出了许多相关方面的研究,体现出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领域中一个经久不衰的主体,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充分说明了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不断地深化。本文将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过程和相关文献的梳理,归纳出精英阶段和大众化阶段两个时期各有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哪种质量观才是符合当今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及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我国高等教育在现在和未来需要什么样的质量观?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在归纳与总结学者们的观点的基础上,试图从一个全方位的角度对高等教育质量观进行深入研究。 
  1. 文献搜索情况 
  1.1 CNKI中有关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文献搜索情况 
  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1980年~2014年)中以“高等教育质量”和“高等教育质量观”为篇名进行了精确检索,检索记录总计分别为1958篇和180篇;查阅时间(1980-2014),是因为以高等教育质量为篇名的最早的年份是1980年,以从上述的检索结果可以明显看出,在短短的十四年时间之中,学者们已经有很多相关研究成果,可见,对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问题的研究已经非常广泛与深入。 
  2. 概念界定 
  2.1 质量概念 
  关于“质量”,学者们一般认为是对事物内在属性及满足顾客要求程度的判断。这种概念界定主要散见于以下的观点中:《辞海》对质量的解释是:“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量度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1]在国际上,流行的对质量的界定一般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对其的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2]一些学者如林永柏(2007)认为质量从三个方面界定:第一,质量是事物固有的属性;第二,质量是对预设的规格或标准的符合;第三,质量是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和“适用”,它不仅要满足顾客的需要,还要满足社会需要,使顾客、业主、职工社会均受益。[3]类似的观点还有,胡弼成(2006)认为:“质量的有无及其高低,取决于客体本身的性状和特定的主体需要。”[4] 
  综上所述:质量具有三个方面的属性:符合性,对预设的标准的符合程度;适合性:适合社会的发展适合顾客主体的需求;满足性:满足顾客、单位的需求,使各方面均受益。 
  2.2 高等教育质量 
  高等教育质量从属于质量,是质量的下位概念,是质量的基本含义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反映。人们对教育质量这一概念的认识经历了很长的发展过程。很多学者专家对此概念进行了界定,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统一的定义。 根据《教育大辞典》(顾明远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第一卷)的解释,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的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亦是教育的根本质量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安心(1996)这样认为,高等教育质量就是高等教育机构在遵循高等教育客观规律,以及学科发展的自身逻辑的基础上,在既定的社会条件下,完成预定的教育目标以及提供的教育服务满足社会现实和未来,以及学生潜在需要的总和。[5]赵蒙成,周川(2000)的研究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整体而言,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具有主观性、历史性、地域性、等特殊属性。”[6]还有从产品理论的视角将教育的质量这样进行界定,如胡弼成(2006)认为“教育就其行为来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活动,生产着特殊的教育产品,教育质量就是这种特殊产品的质量。”依据他的观点,教育产品有两个涵义:第一,教育作为一服务所提供的产品主要是知识的加工和传授,以及为学生提供受教育的其他服务,称其为教育服务;第二,将学生的德、智、体、美等的增加看成是学校的产品,称其为学生产品。[4]简单概括就是说,教育产品的质量就要受到教育本身运行规律的制约以及满足社会环境不同变化的需求。朱湘虹从满足性的视角这样界定:“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系统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不仅包括学生的质量、教师的质量、教学与科学技术研究的质量,还包括社会对教育产品——学生——的满意程度,对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满意程度。”[7] 
  综合学者们的观点: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特性:符合性,即符合国家或教育主体对教育本身所制定的衡量标准;适合性,即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满足性,即根据市场以及教育主体的具体要求制定不同的质量评价指标,实现教育质量从单一标准向多元标准转变,进而满足社会以及不同层次受教育人的需求。 
  3. 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3.1 精英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3.1.1 从符合性的视角 
  精英阶段的高等教育质量更多的是一种标准,不管哪种类型的高等学校都必须达到某一最低要求,它们之间的差别是这一标准之上不同水平之间的差别。这个标准是这一时期教育相关部门以及高校自身制定的,因为高等学校封闭在象牙塔内,其学术标准和规范明确而清晰。更重要的是,高校历来拥有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的传统,质量标准只能由掌握高深学问的人来制定,另外,国家或相关部门通过考虑国家的需求制定标准,以符合国家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认定的标准。代表性的人物有胡弼成。代表性的观点有:“合规定性”高等教育质量观,胡弼成(2006)指出:“国家、学术团体或利益团体为教育制定出某种标准,学校以此为参照,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工作,如果教育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够达到所规定的标准,这种教育就是有质量的教育。”[4]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