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政治类论文 > 社会主义 > 正文阅读资讯: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理论依据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理论依据

[作者:程元恒 严振书[来源:知源论文网]| 打印 | 关闭 ]

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 
  以往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论述,习惯于按照“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发现社会主义”这一传统模式来推定,而对于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关怀却有所忽视。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质恰恰在于:建立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科学揭示基础上的价值追求。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所构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多层次的:首先,建筑在生产力发展根本作用、趋势和人民群众历史地位、价值选择之上的社会主义客观必然性基础;其次,立足于必然性基础对“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科学预测;最后,探索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途径、形式、方法。必须指出,第一层次的内容是整个理论体系的“理论内核”。相对于第二、三层次内容,它具有指导性和稳定性,集中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追求主要内容包括:共富、公正、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和谐、团结等。 
  四、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制度的更迭,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新的社会制度要最终战胜旧的社会制度,归根到底,要创造出更高的社会生产力。马克思说过一句很形象的话:“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7]。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制度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的每一次变革,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时,清醒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在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之后,进入了大机器生产阶段,这时资本主义已经是一种社会化的大生产了。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阐述了生产社会化的含义:一是生产资料社会化,即生产资料由大批人共同使用;二是生产过程社会化,即生产过程变成了许多人相互联系的、相互协作的社会行动;三是产品社会化,即产品成为许多人共同劳动的产品。社会化生产的性质,要求由社会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对社会生产实行统一的组织和管理,并由社会全体成员来享有社会化劳动的成果。这就是说,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生产社会化的本性所要求的,不是人们主观臆想的产物。而由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构成的经济基础则决定着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产生,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和以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领导为基础的政治上层建筑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用生产力标准检验所有制结构、公有制实现形式、分配方式和政党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0.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6]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8.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