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医学类论文 > 医学 > 正文阅读资讯:从中医理论渊源探讨心肾关系

从中医理论渊源探讨心肾关系

[作者:5189lw[来源:知源论文网]| 打印 | 关闭 ]
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从宇宙范围说明天地之间阴阳水火升降的自然规律,为以后的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奠定理论基础。《中藏经》提出“水火相交,阴阳相应,乃为和平”的观点,指出阴阳相交相应才属正常,此观点进步于《内经》。
    4  确立在《千金》
    心肾相交即是指生理状况下,心与肾所保持的上下、阴阳、水火相交既济的状态。这种心肾相交主要表现在心阳下交肾阳和肾阴上济心阴两个方面。一般情况下,心的阴阳平衡,除心本身的功能正常外,还需肾的协助以加强其阴阳平衡的维持,同样的肾中阴阳的平衡亦需得到心的帮助。这其中心阳下注肾阳,使肾水不寒,肾阴上济心阴,使心阳不亢又起着主要的作用,这种阴阳的侧重正是反映出心肾阴阳的总体特点,而首次论述并明确立论者当推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他说:“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心肾水火间阴阳上下交通,互相既济的“心肾水火”理论,可以说由孙氏第一次加以确立。在《千金方・卷十三》还曰:“心气通于舌,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左耳丙,右耳丁,循环炎宫。上出唇口知味,荣华于耳”。不仅将心肾相交理解到本脏相关,而且还延伸到所属五官九窍的联系上,扩展了心肾相交的内容。

 

    5  发展于后世
    自《内经》、《千金》认识到心肾水火以来,后世医家大有发展。如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进一步以升降理论明确指出:“人之有生,心为之火居上,肾为之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也。”《吴医汇讲》则从水火二脏各有水中之火,火中之水以升降相济的观点阐明心肾水火之内涵,指出:“心本火脏而火中有水;肾本水脏而水中有火;火为水之主,故心气曰欲下交;水为火之源,故曰肾气欲上承。”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心肾之间的关系大有裨益。针对水火升降心肾相交的重要性,刘河间研究后指出:“坎中藏真火,升真水而为雨露也;离中藏真水,降真火而为利气也。”后世医家对心肾关系的探讨亦有所发挥。明代周慎斋曰:“肾水之中有真阳,心火之中有真阴。”心肾中真气理论用于临床得出“欲补心必先实肾,欲补肾必先宁心”经验。元代朱丹溪《格致余论》曰:“人之有生,心为之火居上,肾为之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矣,故生意存也。”清代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