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文学类论文 > 现当代文学 > 正文阅读资讯:实利主义下的世俗化倾向

实利主义下的世俗化倾向

[作者:薛永再[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三、世俗化的影响 
  人物世俗化使得作家的“精英”建构和解构两头落空。人们宁要文本的“一目了然”,也不要难解的理性之物贯穿文本中。美人王琦瑶之死就满足了读者的“阿Q”念头:上海红极一时的名人死得一如常人(或许还不如常人)。本是一类人的命运轨迹的“宣言”的王琦瑶以单个生命的结束完成了她独特的一生。也许,英雄之死会使常人生发对命运无常的恐惧,王琦瑶之死则不具有悲剧意义,常人无须停下来思考一下其死的深层原因。也许,正是由于王安忆在这个人物上浇注了更多的世俗气息——浓情艳事、易读情节、市民口味——而最终使表现一种时代变迁中典型的坎坷人生和表达自身对女性命运与婚姻看法的初衷无奈地落空。 
  当然,作为上世纪90年代的国际大都市的上海,选美题材、民国风云女性人物也是当年的文学热点和社会关注热点,王安忆的《长恨歌》无疑是应时应景之作。王安忆之后的《富萍》、《逃之夭夭》都是描写上海移民问题、私生女成长问题等无疑是跟牢当时社会热点的,可称之为“上海市民三部曲”。2013年王安忆于网络发布丑化上海、蔑视上海文化的言论后受到了网民的大量攻击。“精英” 立场曾经一度淡化弱化的她也许可能厌倦了为了博取上海小市民们的眼球而长期进行市民生活“原生态化”创作导致作品世俗化痕迹严重的创作生活吧? 
  参考文献: 
  [1]《文学报》2000年10月26日。 
  [2]吴秀明:《大众文学的畸形消费现象批判》,《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第78页。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