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文学类论文 > 新闻类 > 正文阅读资讯:《人民日报》对亚运会传播理念的变化——以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为例

《人民日报》对亚运会传播理念的变化——以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为例

[作者:未知[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一)高层结构分析

  首先,通过对《人民日报》报道两届亚运会开幕当天以及闭幕当天的社论标题考察后发现,《人民日报》关于北京亚运会发表社论《燃亚运圣火,展亚洲雄风》,且发表在头版;广州亚运会开幕当天在第四版发表社论《激情盛会,和谐亚洲》。从两篇社论标题的差异不难看出,我国主流以及国家对举办亚运会作用认识上的差异。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召开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当时主流声音期望通过亚运会把亚洲体育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世界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做出自己的贡献。20年后的广州亚运会关键词则是和谐,并且提出了“和谐、绿色、文明”的亚运理念,国家的主流声音期望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通过亚运这个大舞台,传达和平、和谐、友好、团结、共赢的中国理念。从而进一步增进中国人民与亚洲人民、国际社会的交流,加深理解,增进友谊,为中国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与国际氛围。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民对广州亚运会的认识更加趋于多元化,不仅仅只是从体育竞技角度来认识亚运会,更多地把它作为一个平台,展示中国文明开放、和谐进步形象的平台。

    其次,两届亚运会闭幕当天,《人民日报》在头版均发了消息。北京亚运会的标题为:《祝贺亚运健儿为祖国争光》,引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致信中国体育代表团”。广州亚运会的标题则是:《中国代表团在广州取得优异成绩——国家体育总局致电祝贺》。具有代表性的两篇新闻报道标题的差异显示出主流对亚运会的传播理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北京亚运会的举办无疑是上升到国家形象角度的,所以体育健儿参加比赛是为国家争光,是为了完成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亚运会本身已经不仅仅是体育竞技,更多的是为了祖国的荣誉和脸面,为了振兴中华。与之相比较20年后的广州亚运会,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赢得了世界尊重,中国人再也不需要为一场体育比赛的胜利而欣喜若狂,体育逐渐剥离开原来附加的一些其他意义和重负,逐步还原为体育本来的真实面目[3]。
  (二)中层结构分析

  《人民日报》对北京广州和亚运会的报道最多的主要包括常规的关于赛事赛程报道、运动员的报道、运动会开幕闭幕等方面,以此及时向受众介绍相关赛事赛果,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两届亚运会的报道又有着区别。

  第一,北京亚运会上,占据《人民日报》亚运专版版面内容最多的是赛事和关于运动员的报道,主要报道当天夺冠的运动员以及当天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捷报频传。因此,报道中不由地充满着豪情,报道气氛也较为严肃。如“体操全能五星红旗升五面”、“叶冲仗剑气如虹”、“摔跤场上宝玉夺魁,中华体育又有突破”等。而关于外国运动员以及没有夺冠的运动员的报道却鲜见于报端,同时还强化着中国体育代表团的金牌总数。广州亚运会上少了更多夺冠运动员的报道,也少了一些严肃和沉重,因此“从盼金牌到享受快乐”、“服务亚运,精彩有我”、“每个人都是主角——亚运带来机遇,体育改变生活”。这些报道把重点放在体育给运动员、观众、组织者和所有参与者带来的快乐上。《人民日报》还在2010年11月19日头版发表《健康亚运,健康广州》的报道,明确倡导全民健康活动的生活方式,这体现了“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人民体质”这一在几十年前揭示的体育本质上。

  第二,亚运会另外一项重要的报道就是关于金牌以及夺冠运动员的报道,在这方面《人民日报》对北京亚运会付诸了更多的报道热情,而对另外的参赛运动员包括亚洲其他国家的运动员的报道却较少,仅有的一些报道都是报道运动员与金牌插肩而过的遗憾,如“失去平常心,气 bu qiang金牌旁落”、“无情的一指只差”等。此外,报道中都特别突出金牌以及重要性,如“金牌以外不算牌”。广州亚运会也有对金牌的报道,但是已经慢慢地淡化了金牌的重要性,如“把金牌看得淡些”、“以金牌论价不可取”,明确指出体育比赛重要的是给大众带来快乐。此外,在对那些未得到金牌、奖牌的运动员有了更多的关注,如“掌声送给无牌强者”、“有梦想谁都了不起”、“成功的路不止一条”等。这些报道从人文的角度代表了主流关于体育以及金牌的态度:金牌获得者与最后一个跑到终点的马拉松运动员同样值得尊重,同样是成功的。这种对失败者的赞扬和尊重,其实就是倡导“重在参与”这一人文体育运动的宗旨[3]。

  第三,亚运会是亚洲各国体育健儿的盛会,在对中国的运动员进行报道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其他亚洲国家及地区运动员的报道。《人民日报》对两届亚运会进行报道时都关注到了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运动员的报道。但是,北京亚运会与广州亚运会相比较,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报道的数量比较少,在报道其他国家的运动员时也把焦点集中在那些获得奖牌特别是金牌的运动员身上。

  例如,报道南朝鲜击剑的《南朝鲜:剑台新女杰,一支独秀》,报道日本的《东瀛摘金第一人》等。广州亚运会加强了对亚洲其他国家,尤其是体育弱国获得金牌和奖牌的报道,加强了亚洲各国运动员切磋技艺、团结友爱的兄弟般情意的报道,突出友好、友谊的主题。因此,亚运会实际上成为了一个传达和平、和谐、友好、团结、共赢的中国理念的大舞台。通过这个舞台进一步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亚洲人民、国际社会的交流,加深理解,增进友谊,为中国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周边环境与国际氛围。

  五、总 结

  《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的机关报,作为最有力的文化传播载体,在新的社会价值体系的建立过程中无疑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民日报》对于两届亚运会的报道都高度重视并付诸了大量的关注,成功设置了亚运的议题,达到了“引人注目”的效果,并且对北京亚运会的报道无不激发着国人的自豪感。但是,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崛起,中国社会也发生了跨越式的变化,随着这种变化,亚运会的办赛模式、人们的思维、对亚运的报道理念等都发生着变化。

  第一,就是关于体育精神的认识,20年前亚运会是和国家形象、国家荣誉密不可分的。20年后体育以慢慢地剥离了更多附加的意义和重负,逐步回到体育本身,也就是增强人民体质。因此,在这一根本的理念指导下,广州亚运会积极倡导全民健康活动和锻炼的生活方式,把亚运和全民健身、大众参与结合起来。

  第二,广州亚运会逐渐淡化对金牌的报道,把关注的焦点也更多地集中在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各国银牌、铜牌以及无牌强者身上,这是一种超越国界、超越奖牌,是对更为纯粹的人类价值的追求。

  第三,广州亚运会的吉祥物取名为“乐羊羊”,从这也能体现出这届亚运会追求“快乐”的主题。因此,《人民日报》对广州亚运会的报道少了北京亚运会时的沉重和严肃,不再把比赛和“为国争光”、“体现民族魂”等沉重话题相提并论,也没有了“长使英雄泪满襟”地严肃和悲壮。

  与此相反,广州亚运会多了轻松和快乐,把报道重点更多地放在赛场内激烈精彩的竞争上,放在体育给运动员、观众、组织者和所有参与者带来的快乐上。总而言之,《人民日报》对两届亚运会的报道反映着国家发展理念和民众理性心态的变化,同时在传播理念和报道中体现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这一意识,更为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体育本来的面目。因此,也更突显人情味。


  参考文献

  [1] 北京广州两届亚运会大PK 1990年经典注定无法复制.体坛周报[N].2010-8-4.

  [2] 陆春艳,张洪忠.大众传播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江红.借力亚运转变亚运报道观念与视角[J].中国记者,2010(11).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