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文学类论文 > 新闻类 > 正文阅读资讯:《人民日报》对亚运会传播理念的变化——以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为例

《人民日报》对亚运会传播理念的变化——以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为例

[作者:未知[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摘 要: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对《人民日报》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报道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在20年以来体育报道的发展特点,通过对两次亚运会报道数量、报道版面、报道方式、报道体裁的比较,从中探析20年以来我国体育报道在报道模式、传播理念等方面的变化及特点。

  关键词:人民日报;亚运会;报道理念;人文化传播

  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到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好跨度整整20年。20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发生的跨越式变化,亚运会的办赛模式、体育报道的视角和理念以及人们的思维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影响力大,代表着中国的形象,在建立新的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民日报》对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报道传播视角和报道理念的变化也代表着中国20年来关于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国媒体的亚运报道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以人为本”的传播意识,报道更具人情味。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人民日报》对两届亚运会的报道传播,选择样本主要是《人民日报》于1990年北京亚运会期间(1990年9月22日至1990年10月8日)共16天的新闻报道和《人民日报》2010年关于广州亚运会的报道(2010年11月12日至11月28日)。通过《人民日报》对两届亚运会传播内容的框架分析和内容分析来探讨我国20年来体育新闻传播理念的变化和主流体育价值观的变化。

  一、报道数量分析

  统计分析,《人民日报》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报道总共有409篇(图片除外),相关亚运会的报道还延续到1990年10月11日(亚运会于10月8日闭幕)。关于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报道在16天里总共有196篇(图片除外)。《人民日报》关于两届亚运会的报道的数量都不少,但也有较明显的差异性。在发稿数量上北京亚运会的新闻报道数量明显超过广州亚运会的报道,究其原因主要是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由于处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在国民支持率和参与度上可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相比。20年前,中国的经济实力和2010年差得很远,中国人的日子过得还很艰难,从政府到国民盼望着借亚运塑造自信和自尊,使北京亚运会变成一个展示经济腾飞、凝聚国民精神、表现中国实力的政治、文化窗口。因此,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对北京亚运会投入了更多报道精力和热情。20年后的广州亚运会,中国的国际地位和综合实力大大提升,盛极一时的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也刚过去,国民对于亚运会的关注和热情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退。此外,虽然两届亚运会《人民日报》都有两个专版进行报道,但是广州亚运会的报道多了更多的图片报道,总共有104幅新闻图片报道,北京亚运会约有40幅照片,这除了印刷技术的关系,更主要的是20年后的传媒更注重视觉的冲击力,传媒普遍进入了读图时代。

  二、报道版面分析

  两届亚运会期间《人民日报》都特别开辟了两个版面作为“亚运特刊”对亚运会进行报道。表明对亚运会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在具体的版面设置和编排上却有着区别。1990年北京亚运会期间《人民日报》将二、三版设为“亚运专刊”,并且从9月22日开幕到10月8日闭幕期间头版也专门留有版面空间对亚运会进行报道,开幕当天在头版配有社论。之后的头版每天都有两个专栏:一天的赛事总报道和金牌榜,从9月29日始到亚运结束头版还增加了一个评论栏目:“亚运启示录”。 9月23日报纸头版的新闻全都是关于亚运的报道,而且在头条发了开幕的消息,这天头版新闻的标题都用了红色字体。

  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于11月12日开幕,当天有5、6、7、8、9五个版面报道亚运,在四版也发了社论。11月13日在报纸的右下角发了关于亚运会开幕的消息,当天也有5、6两个版面报道亚运。之后每天都把9、10版作为“亚运特刊”对亚运会进行报道,但并没有在头版设置专栏报道亚运,只在11月19日头版有一条通讯,一直到闭幕当天即11月28日有两条消息和一篇评论。此外广州亚运会媒体也有一个奖牌榜的统计简表,但均放在9版,标题为“亚运奖牌榜”,而北京亚运会关于奖牌的统计表则都在头版,标题则是“金牌榜”。

  从以上《人民日报》对两届亚运会版面设置的差异可以看出,主流媒体都对两届亚运会进行了议程设置,但是对于北京亚运会议程的设置更为深入和成功。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媒体通过版面语言成功设置了亚运举国关注的议题,把亚运会视为当下中国的重要事件。当时国民对于亚运的空前热情和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的报道关注是密不可分的。但其实媒体也在反映着整个社会的议题,当时的中国急需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来重新树立自己的国际形象,对内也急需一个积极热烈的事件消除风波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北京亚运会正好从体育的角度满足了这个政治诉求,主流媒体因此也在有意识地引导并迎合着人们的这种诉求。与之相比较20年后的广州亚运会《人民日报》已经对金牌榜及总数的报道有了适度的淡化,虽然也有奖牌榜,但并不是金牌榜也没有放在头版作报道。因为中国人已经意识到体育大赛的金牌并不等同于国民意志和国家的强大。体育竞技只是大国崛起的一个环节[1]。

  三、报道体裁分析

  《人民日报》关于两届亚运会的报道共涉及以下几种体裁:消息、评论(包括杂谈、时评、短评)、通讯(深度报道)、访谈和图片。以下是《人民日报》对两届亚运会各报道体裁的具体情况:

 

  从总体上看《人民日报》主要采用了消息这一体裁来报道两届亚运会。这主要是由影响传播效果的五个因素决定的。即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技巧。在亚运会期间受众最为关注的就是体育赛事的报道,而消息在新闻的时新性上占有优势,因此《人民日报》作为传播的主体必须及时客观地将相关体育报道通过消息传播给受众,才能满足他们对于体育比赛的信息知晓权及认知的心理需求,从而维护报纸本身的权威和信誉。

  四、报道方式分析

  《人民日报》对亚运会的新闻报道实际上也是根据一定的新闻立场和新闻价值标准对各种事实进行取舍选择加工的过程,是对亚运的建构,那么《人民日报》又是如何来建构两届亚运会的呢?关于传播内容的分析,框架理论是最常见的一种基础方法。关于文本框架结构的构成,藏国仁分为三个层面讨论:高层结构、中层结构和低层结构[2]。具体组成如下:高层结构——主旨,通过导言、标题、引句来实现;中层结构——主要事件、历史、结果、评论来实现;低层结构——语言,通过修辞、文法、比喻来实现。以下将主要通过框架的高层结构和中层结构来分析《人民日报》对两届亚运会的报道。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