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文学类论文 > 新闻类 > 正文阅读资讯:浅谈民生新闻的媚俗化问题

浅谈民生新闻的媚俗化问题

[作者:未知[来源:本站整理]| 打印 | 关闭 ]

第三,炮制新闻、捕风捉影。在社会转型期,媒体进入市场寻求自身生存发展,面对每天都在“等米下锅”的栏目资讯缺口,还要考虑避免同质化的浅层竞争,一些策划者为网罗社会奇闻可谓绞尽脑汁。一方面重奖新闻线索,谁的“料”猛就用谁的,一方面广开稿源,主观臆断,捕风捉影,推理演绎,而不去核实新闻的来源,不去寻求证据支持,造成虚假新闻层出不穷。
  第四,主持人播报方式存在媚俗化倾向。如不少台相继推出用方言播报新闻节目,有时主持人还穿上说书的行头。方言说新闻节目有一两档没什么,可能还挺新鲜,但多了滥了不仅会让观众厌烦,同时也带来十分严重的问题——这与电视媒体推广普通话的重任背道而驰;另外,虽然民生新闻主持人适当的运用形体语言可以体现播报的松弛感和亲和力,但如果动作过大、调侃的语调多了,也容易让受众对主持人的真诚度、信任感大打折扣。
  第五,大量没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充斥其中。经常收听观看民生新闻节目的受众都有这样的感觉:民生新闻在反映城乡现实生活的同时,由于有意向民众的“日常意识”和新闻的“世俗化”靠拢,新闻中大量充斥着许多并不具备新闻价值的市民小事、奇闻怪事以及一些小车祸等。这就使得一些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得不到充分反映。“新闻价值的几个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显着性;接近性和趣味性”,几乎毫不沾边。就拿最后一点趣味性来讲,应该也没有多少市民会对街头打架事件充满兴趣。
  三、避免民生新闻媒没媚俗化倾向的建议
  首先,新闻从业人员,特别是从事民生新闻报道的从业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加强有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分量。民生新闻的目标受众是中低文化普通市民,地方软新闻大量增加的同时,也应加强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民生新闻的份量,通过对新闻的适当解读,用权威来透析事实,来传播高质量的有关社会改革的热点、重点新闻。

 

  其次,应该注意对题材的选择。民生新闻的采录记着要做前期准备,深入挖掘,要体现民生新闻的社会责任。传播是需要有选择的,有倾向的,要讲效果,没有人看自然没有效果。但不当报道也有负面的影响。有一些民生新闻会让我们的观众得出不好的结论:我们的城市某些居民素质低下、不文明现象处处可见,环境问题一大堆,城市管理很糟。在现代社会资讯交流如此发达之时,往往给国际上别有用心的人提供了素材,成为贬低中国人的口实,让不明白真实情况的人错认为这就是大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第三,主持人播报时语言表达应力求口语化,用个性化的语言“说”新闻。所谓个性话的语言,关键是主持人对新闻事件的评判应融合到节目主持中,更重要的是,这种有感而发的的评判必须要与观众对此事件的评判产生共鸣,主持人要把握好受众心理以及“平民化”与“媚俗化”的界线。比如南阳电台的《新闻聊天室》栏目,它非常关注民生新闻这一块,让我们在轻松地感受中了解到世间百态,人间冷暖。“说”新闻是一种非常新鲜而且有效的新闻报道方式。
  “民生新闻节目应本着对群众、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批评报道在监督力度不断升级的基础上要时刻注意平抚社会的不满情绪,为受众提供具体可行的应对策略。”媒介应该在揭露批评一些不文明现象后,对批评进行新的评判和整理,最终形成一个有力的立场总结和知道对策,构成一次完整的、与受众充分交流的批评性新闻报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对节目的长期发展、积累良好的社会美誉度有着积极的意义。
  随着广播电视传媒业的迅猛发展,民生新闻节目越来越受广大传媒业的青睐,也引起了广大受众和传媒理论界的普遍关注,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但因为存在一些如上所述的媚俗化倾向而导致了时下一些民生新闻栏目出现偏差,从而影响了这类节目的美誉度。民生新闻在主张平民化的同时又要固守新闻本位,既要注重本土化又要防止地方本位主义,既要重视人文关怀又要警惕过多的负面报道误导受众,强调接近性又要防止媚俗化。只要找到了对策,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及时纠正制止民生新闻发展的诸多问题,民生新闻必能走上健康发展之路,也会受到越来越多观众朋友的喜爱和支持。  参考文献
  [1]何梓华,成美.新闻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邓冲.和谐社会中的民生新闻[J].,2006,(10).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