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文学类论文 > 新闻类 > 正文阅读资讯:浅谈民生新闻的媚俗化问题

浅谈民生新闻的媚俗化问题

[作者:未知[来源:本站整理]| 打印 | 关闭 ]

论文关键词:民生新闻 收视率 媚俗化

  论文摘要:民生问题在一定的背景和原因下产生,并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发展过程。本应以平民角度报道新闻事件的民生新闻出现了媚俗化倾向,从而影响着一些民生新闻栏目的节目质量,并表现在多个方面。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就民生新闻的媚俗化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一、民生新闻的形成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显然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阳台。市民阶层开始争取自身的话语权,“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就变得势在必行,于是,便出现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
  民生新闻的兴起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应该说民生新闻的走俏有一定的社会背景。
  “民生”价值观契合了我们党新时期“执政为民”的理念,也与受众的需求相吻合。以往新闻节目充斥着主体性报道,节目样式也是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信息量及其单一,更缺乏和观众的互动。而民生新闻则很好的克服了这些不足,成为民众发表意见、建言献策的平台。
  民生新闻是人民群众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过去,人民群众对自己遭受的天灾****,对于政府某些部门和服务机构的失职、渎职往往逆来顺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增强,催生了民生新闻的迅速兴起。21世纪初,深圳报业集团的子报《晶报》创刊,明确提出“以民生新闻为特色”的办报方向;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的开播,更是民生新闻的典型范本,是民生新闻真正形成的显着标志。人们之所以广泛认同《南京零距离》标志着民生新闻的真正开始,就在于这个节目不仅发扬广大了都市报、晚报的民生报道,而且将“实用资讯、生活投诉和社会新闻”这3个方面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民生新闻的典型范例,进而产生了普遍的“示范”效应,使民生新闻在报刊与电视等媒体上得到广泛实践。与此同时,新闻界人士又十分明确地把这种新的新闻传播现象概括为“民生新闻”,从而使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新闻传播范式清晰地呈现出来。
  二、民生新闻媚俗化及表现
  什么是媚俗化?米兰•昆德拉在其作品《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书中,对“媚俗”做了深刻的研究。昆德拉解释说:“‘媚俗’就是描述那些想要不惜一切代价取悦最大多数人的心态。”要取悦大众,当然必须确认大家想要听什么,然后再把自己放到这种思想模式中去,“用美丽的语言和情感把它乔装打扮,甚至自己都会被这种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感动落泪。”媚俗化就是一味地强调收视率,致使很多民生新闻栏目的采编人员从选题、内容的策划到后期的采访报道,都简单地迎合观众的口味而忽视了舆论的引导作用,致使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引领舆论的功能被严重弱化,甚至出现误导观众的情况。
  笔者认为,目前民生新闻在广电民生新闻栏目中的媚俗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卖弄噱头,哗众取宠。一些民生新闻为了吸引观众眼球,对暴力、色情、凶杀事件趋之若鹜,制作手段上存在娱乐化倾向,强化视觉刺激。比如把一些血淋淋的画面在一则新闻中一而再再而三的运用,寻求感官刺激,这样容易让观众误认为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每天暴力频发,纠纷不断。
  第二,罗列琐事、流于肤浅。邻里纠纷、水管破裂等生活琐事的展示,看多了就让人觉得厌烦、浅薄、琐碎。其实这些并不能构成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如果一个栏目乐此不疲地重重报道这些内容,不但反映出从业人员视野狭窄,对“民生”理解偏颇,还会浪费时间,无暇顾及到新闻背后的严肃命题。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