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管理类论文 > 市场营销 > 正文阅读资讯:背包旅游文化及其驱动因素解析

背包旅游文化及其驱动因素解析

[作者:刘钰佳[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摘 要:近年来背包旅游的飞速发展与国内理论研究的严重滞后促使这一活跃的新兴旅游市场受到关注。通过对40多年背包旅游的文化和理论研究脉络的梳理,透析背包旅游及其文化如何从小众到大众的深层次的驱动因素,通过与主流文化的对比以及对经济层动因的探讨,揭示背包旅游发展的广阔前景,以期为相关产业和旅游目的地深入理解这一活跃新兴市场提供参考。
  关键词:背包旅游;驱动因素;旅游文化;新兴市场
    从上世纪60年代的边缘者行为,到如今在全球流行和广泛认同的大众旅行方式,背包旅游在40年发展的过程中,完成了从商业价值发掘到主流文化融入的巨大蜕变,在这诸多的转变背后固有其深层次的文化和经济要素的驱动,而反观国内对这一最富活力的新兴旅游形式的研究却乏善可陈。在高速扩张的市场变化下,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几十年来背包旅游及其文化的发展脉络,从文化和经济层面解析这一新兴市场的发展规律和前进趋势,以期更为深刻全面地认识和了解这一最富发展活力、饱含文化内涵与创造精神的新兴旅游市场。
  1 从叛逆者到潮流文化——40年背包旅游发展梳理
  最早关于背包旅游的理论研究可追溯到Cohen(1973)的经典旅游分类,其中的“漂泊者”
  (Drifter)应该是今天背包行者们的原型,没有确定线路和确定的目的地,伴随着各种旅途中的不确定性变化。在早期,Cohen认为漂泊者旅行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自身建设,将旅行视为对心智情怀、个人能力和生存技巧的一种磨炼,使得之后的生活从中受益并借此取得更大的成功。
  关于早期漂泊者的行为动因是否真如Cohen定义般纯粹很难考证,但是可以从早期文献的研究中看到漂泊者前驱的共同点:对传统社会意识和文化的反叛,以及由此而生的,对传统旅行方式和观光式旅游的排斥。这一文化动因也折射到了接下来各个时期的背包行者身上。
  在早期,背包旅行因为旅行者游牧般的旅行方式变得很难追踪和研究,也因为背包旅行者往往偏好“低成本预算”的旅行方式,而使得大多数商业团体或旅行目的地对这一群体并不感兴趣,甚至不欢迎。然而在40年的发展脉络中,背包旅行早已由一个少量叛逆者的边缘行为,成长为了主流的国际化的一个重要产业。
  当社区规模持续壮大到可观的数量时,旅游地经济可以从这些自助旅行者身上获得越来越多的收益,相关研究也表面,长途运输业、经济型住宿等都在背包旅游中得到获益(Vance),Hampton(1998)还指出背包旅游有助于开发新旅游目的地和开发新旅游市场。而背包旅游的贡献还不仅仅在消费上,Malcolm Cooper等在澳大利亚的研究指出,经典的“收获者”穿越线路使得部分旅行者沿着水果收获季节形成的线路进行长途旅行,以打工的方式为沿线提供灵活的
  劳动力,而这已经成为部分地区最主要的劳动力来源。背包旅游因为旅行时间较长,行程灵活度高,对旅行地的影响和贡献比观光客式的旅游更为长远和广泛。
  我们也可以看到,40年背包文化的演进中,背包旅行群体自身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最早提出背包旅游概念的Cohen也在最新研究中指出,现在的背包旅行者和几十年前的漂泊者有着巨大的不同,尽管它们仍然向往最原始的漂泊者方式,但是它们在旅行风格和行为上,正在越来越接近普通游客,而且背包旅行者内部也开始了次文化分化。Irena等通过对在印度的以色列背包旅游者的不同年龄层的研究指出,不同次文化下的旅游者对旅游的目的性和态度都迥然不同。
  放眼国内,我国的背包旅行虽然起步较晚,但在数以百计的户外社区的推动下,背包旅游及其延伸的自助游、自驾游等新兴旅游形式,已经成为普通家庭和各个社会层所热衷的新的出行选择。在主流媒体对部分户外行者的大批次的特别报道中也可以看出,社会主流文化对这一新兴旅游形式的肯定和推崇。在中文搜索引擎中,“背包”的关键词搜索结果(超过1亿)已经占“旅游”关键词搜索结果的10%,在最大的中文微博中检索,讨论背包的短文(近4千万)占“旅游”文章的12%,这其中还不包括“驴友”、“户外”等其它关键词的检索结果,而最大的中文网络商品销售平台上,“背包”商品数量(17万)与“门票”商品数量(18万)几乎相当,这些都可以反映出新兴旅游文化在中文社区和国内社会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市场洪流,其和主流文化的快速融入以及相关经济领域的迅猛发展,都折射出它正在成为新兴旅游市场增长中最活跃、最旺盛的一极。
  2 以自由之名——背包旅游者的行为动因
  2.1 旅行者的自身建设
  背包旅游者的前驱:漂泊者们,诚如Cohen描述的一样,试图通过征服或适应不确定的旅途,面对和解决各种未知的变化,以磨炼自身心智,以期在今后生活中获得更大成功。在国内经典的“墨脱”穿越线路中,行者们需要面对“一山显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复杂气候变化、在人迹罕至的高海拔地区经历从雨林到冰雪地带的巨大温差、还要面对山蚂蟥、孟加拉虎等未知威胁,当然还有体力、高原反应和食物紧缺等的种种难题。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对这些不确定性的感受和适应,旅行者能建立起比常规生活更强大的心智,以及更出众的适应力和判断力,从而帮助自己在今后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2.2 低成本行为经济学
  一方面,有别于迫于生计的生存选择,部分背包旅游者将“低成本”视为通过理性规划和科学选择得到的一种更成功、更精细化的生活方式,并被实现这种生活方式带来的成就感所吸引。“我们坐深夜的廉价航空,有公车的时候绝不打车”,很多背包旅行者往往有资格选择更奢侈、更轻松的旅行方式,但他们也有理由选择更廉价的行为来获得成就和愉悦,这一方面源于对背包旅游者长期传统的延续和传承,旅行者不希望自己成为群体中的异类。另一方面,这也源于对背包文化的认同和理解,“背包”二字本身就意味着以自给自足的、低成本的方式挑战和面对旅行中的各种困难和不确定性,而低成本的交通、食宿、线路选择、旅行方式选择都更好地展现和映衬着这一文化。此外,背包旅行主力:青年人团体,尤其是学生,也会因为经济收入的相对单一和不稳定性,而更倾向于选择成本低廉的旅行方式。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