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艺术类论文 > 艺术理论 > 正文阅读资讯:谈河南曲剧唱腔音乐教学体会

谈河南曲剧唱腔音乐教学体会

[作者:未知[来源:本站整理]| 打印 | 关闭 ]

摘要: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民族音乐根深叶茂,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做为民族音乐的组成部分,河南曲剧唱腔音乐同样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着它的优秀传统。本人从事河南戏曲唱腔音乐教学近三十载,深深感受到河南戏曲唱腔音乐的独具特色感染着每一个观众,甚至国内外艺术爱好者。
 

关键词:河南、曲剧唱腔、音乐教学、体会

 

  一、河南曲剧音乐的艺术魅力
  河南曲剧系中州第二大剧种,它是从民间歌舞“踩高跷”登牛车搭门板的“戏台”上而诞生的,仅仅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就由一个乡土小戏一跃而成为河南的重要剧种之一,它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实在不能不让国人乃至海外侨胞为之叹服,而它那朴素、自然、娓婉、柔美、真切、奔放的曲剧音乐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生活情趣深深打动着广大听众,这才使我具体地感受到所谓曲剧唱腔音乐的魅力。
  二、戏曲要发展必须着重唱功
  戏曲谚语中常常提到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乃戏曲专业教学中所强调的“四功”、“五法”,唱又位居“四功”之首。但无可讳言,在前一时期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却有所谓“用功”的概念,所谓扎上靠、打两下、翻一翻,穿上高靴跑两圈,大家就说这孩子很不错,有出息等等,但很少看到学生们曲不离口的情况。至于说把戏曲那种富于音乐性和表现力的念白拿来揣摩,研究它的声韵与人物情感的需要更是实属少见。过去舞台上青年演员虽说人才辈出,但仔细分析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武的多文的少。而文的当中表演好的多,而唱得好的少。那些有才华的演员,由于嗓音关系的多变,很快就失去了舞台上的光彩,有的弃文从武,甚至弃艺改行另谋生计。究其原因都是不重视唱功,不研究戏曲的科学发声法,加之目前戏曲事业发展每况愈下等原因所造成的。如今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活跃群众文化更是从事艺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发展戏曲、振兴戏曲任重而道远,要想通过戏曲形式歌功颂德、歌唱祖国,那就需要一付好嗓子,进一步强调“唱”的重要性,作为戏曲中的“唱”更是表现感情塑造人物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
如今社会上的大舞台,小地方,大赛小赛参演者层出不穷,特别是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更是给广大戏曲爱好者提供了展示演唱才华的大舞台,并造就了一批批老、中、青、少艺术家,这样的梨园春盛世不就是唱出来的吗?为此,作为一个好演员不要因倒嗓而改变人生,要把绕着走改为迎着上,细想在戏曲历史上留下深远影响的演员,很多都是在唱功上有所成就的,而不要为倒嗓少唱、怕唱,甚至不唱。唱出来的问题,只有在唱中改进,只有这样才能走上良性的循环发展,所以我们作为一名艺术教育者,更何况又是从事戏曲唱腔教学的老师,更应该重视和研究戏曲唱腔音乐的教学法---------戏曲声乐教学。
  三、要想唱得好首先要训练好嗓音
  初学,先从引发其声响,再次辨别其字面,又次理正其腔调。我在教学中正是一步一步训练的,首先要训练学生的嗓音,根据学生嗓音条件的不同,因人制宜,因材施教。遇到学生的嗓音是挤卡的,要想将其训练成为立起来的响亮声音,就是将咽腔打开,使声音能上下通畅,同样利用头腔共鸣,声音自然就不偏不卡而响亮好听。若遇到尖细嗓音,就得将喉咽腔与口咽腔打开一些,使下部的胸腔共鸣略微用上一些,这样声音可以宽圆一些。如果学生的声音是暗涩的,想要将其训练成为响亮一些,就要将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全部打开,使声音能从鼻咽腔向头顶眉心额窦部分的方向唱出来,这样声音就上下通畅,而且有朝前唱的感觉,声音就不会闷在喉咙里,也不会感觉到声音靠后而唱不出来。当然在训练共鸣腔的同时,气是声之本,这样使气息、吐字、声音、共鸣有机的配合起来,才能有理想的声音。
 总之,要想声音响亮,圆润、甜美,只有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刻苦训练,我相信美好的声音是会得到的。有了好的嗓音,也懂得吐字的道理与方法以后,最重要的是实践。常言说:实践出真知,真正要掌握唱、念的基本功的方法是唱曲、念词,学习唱腔要一点一点的唱,感觉是否圆润好听,高音能否唱上去,低音能否唱得下来,在唱腔唱顺的同时,字是否唱清。在唱、念字的时候,腔是否圆润、明亮。字、腔是否符合剧本人物的要求等等。只有百唱不厌,百练不烦,从易到难,渐渐地熟能生巧,逐步形成一个规范,有序的唱腔格调,就能融会贯通在自己的唱念之中。
  四、声与情的统一
  在长期艺术实践过程中,人们总是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来要求评判一个演员的水平。以情带声更是发声的根本。感情是由外界和内心的刺激而引发的强烈的内心反应,只有“情动于衷、以情领声、以情伴声、以情动声”,才能“以声绘情、以情夺人 、以声动人、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声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