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艺术类论文 > 音乐论文 > 正文阅读资讯:中国音乐:跨世纪的后殖民现象批判

中国音乐:跨世纪的后殖民现象批判

[作者:5189lw[来源:知源论文网]| 打印 | 关闭 ]
dquo;外国音乐欣赏丛书”17本,却没有为中国音乐作品编同样的丛书。作曲理论方面的书目29条,有28条是西方作曲理论的书籍。戏剧、舞蹈类35条倒大多数是中国的。然而,在中国,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传统戏剧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全面衰落。而专业舞蹈要么受西方传统芭蕾舞影响,要么受现代主义舞蹈影响。大众化的舞蹈节目则多数是流行歌曲的伴舞。因此,那些研究书籍中的“戏剧”和“舞蹈”只是书本上的东西。在“预到新书”30条中,又有2/3是西方音乐。这个“存书简目”可以在该出版社的书店获得。
 

通俗音乐领域的情况只要看看电视节目和音像出版物就可以得到清晰的印象。目前,商品规律制约着这个领域。通俗音乐通过文化工业而走向商品化。商品化或文化市场的概念核心是大众需要。从现实音乐产品的流通和消费的情况看,港台流行音乐占最大比例,而港台流行音乐又是模仿西方流行音乐的样式而产生的。根据1993年的统计,中国拥有电视台580座,音像出版单位200多家(注:徐东海、王磊主编:《影视音像机构名录》。中国电影出版社,北京,1994,见“编辑说明”。)。现在,电视节目的样式和内容与港台的相差无几。人们最爱看的是港台连续剧。而在看节目时受到广告的穿插干扰则已经习以为常。音像出版界的统计是,中国大陆地区一年大约出版1亿盒录音带,使用版号3000个,其中引进版占1/10,发行量却达到5000万盒,占总发行量的1/2以上。1990年出版发行1000万盒带子,有80%以上的节目是外来的。在引进版中,港台流行歌曲占的比例远比西方的大。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人们受到外语的障碍。但是, 港台流行歌曲的音乐样式和表演样式都是西方式的,这样,它们一方面是中国人的消费品,另一方面又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启蒙者或模仿对象。第一世界文化殖民的因素就是这样通过商品化的文化工业由港台向中国大陆渗透的。这种情况在录像带市场比在磁带市场更甚——国产带和进口带的比例在品种上为3:1,发行上为1:3,而放映时却变成1:10(注:绍村:《追星逐光是何人——明星和明星崇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1993,112—113页。)。这虽然不是纯音乐现象,却反映了一种普遍的大众口味。

中国人的音乐听觉被西方音乐所塑造而又无意识,尤其是年轻一代。这将导致中国音乐将来进一步西方化。

专业音乐创作的“新潮”、“后新潮”的冲击以及流行音乐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