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文学类论文 > 现当代文学 > 正文阅读资讯:《论语》中的君子思想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论语》中的君子思想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作者:史玉方[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摘  要:《论语》中的君子思想重“内”轻“外”,重“义”轻“利”,重“行”轻“言”。运用《论语》中的君子思想对高校学生进行教育,有利于学生提高素质,涵养品德;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论语》;君子思想;当代德育 
  《论语》记录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德育思想。培养“君子”是孔子儒家教育的内容之一。“君子”一词,古代本来是专指统治阶级的贵族士大夫,到了孔子时期,“君子”的内涵已经有了十分明确的规定性,既不是指具有优良品质的人,更不是指有身份地位的人,而主要是指一种达到了高尚人格境界的人。[1]君子,德才兼备,文质彬彬,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追求的理想人格。尽管儒家君子思想因其时代的限制有其固有的封建性,但仍有许多具有当代价值,我们可择其精华,以发挥其对当代德育的借鉴与启示。 
  一、《论语》中君子思想的特点 
  (一)君子重“内”轻“外” 
  《论语》开篇第一张《学而》就提到了君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首先强调君子的品性是注重自我内在的修养,怀有宽容之心,不因为别人的误解而怨恨于人,这样就是具有了君子的风范。“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 学而》后面凡出自《论语》的均只标明篇目) “耻于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认为把自己吃穿不好当做耻辱的人,是不值得与他探讨人生的。孔子的学生子路问道怎样才算君子,子曰:“修己以敬”(《宪问》)即要想成为君子,就必须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修养自己。在孔子看来,要想成为君子,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修养,在此基础上推广至他人。[2] 
  孔子在强调君子内在修养的时候,常将“君子”与“小人”作对比,从而突出君子身上可贵的品质。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君子不轻易为外物所扰,也不会因为一得一失而忧愁烦恼,故能做到心胸开阔。而小人重视外在的得失,计较蝇头小利,整日都活在辛苦盘算之中。孔子也谈到了与别人的相处之道,同样是以自身内在修养为基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和”强调待人温和,同时更重要的是意见分歧后的调和,而不是据理力争,寸步不让。这需要一种较高的内在素养,“和而不同”虽短短的四字,却是对君子言行较高的内在规定。 
   (二)君子重“义”轻“利” 
   “义”自古就在仁人志士的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继孔子之后的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就专门论述过“义”的重要性。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借鱼和熊掌来比喻义与生的取舍。孔子也着大量笔墨,论述了义的重要性。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思是说君子对于世上的事情,没有非一定怎样做,也没有一定不要怎样做,而是怎样合于义就怎样做。这就要求了君子的行为准则,君子所行不能违背义。“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只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就会招来很多怨恨。孔子认为君子做事应把义作为根本,“以义为质”,符合“义”的事才去实行,因此,重义轻利是君子品德涵养中最重要的一条行为准则。 
   (三)君子重“行”轻“言” 
  前文谈到的君子应注重内在修养,注重“义”,都是在为“行”打下基础。只有将品德修养真正喻于行动之中,才算真正做到了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君子欲讷语言而敏于行。”(《里仁》)君子不必要有灵巧的口舌,在说话时需谨慎,而在行动时却应做到闻风而动。“敏于行“是对君子行为的要求,行动不仅要在说话之前,而且应立马去实行,而不是拖拖拉拉,拖泥带水的去完成一件事。若是行为迟缓,不愿去实践,那这样的人不会具有什么高尚的品德,不能堪称为君子。 
  孔子轻视过分言语者,“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另有“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巧言乱德。”(《卫灵公》)孔子对于巧言者近乎于认为其为小人。花言巧语,是很少有仁德之心的;花言巧语,会败坏道德。与其说君子应以行动为要,言语次之,不如说君子应以“巧言”为耻,不与之为伍。 
  二、《论语》君子思想对学校德育的启示 
   孔子的德育思想体系说到底就是培养人的体系。《论语》中都有描述“圣人”、“贤人”的语句,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以。”(《述而》)可见,“圣人”层次较高,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即,而君子则是常人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理想人格。[3]我们今天的人格教育虽然与孔子的君子教育有质的差异,但同样都重视引导受教育者成为高尚的人,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4] 
   (一)加强内在修养教育,有利于学生人格塑造,涵养品德 
  一个人品德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内在修养。学术界公认的品德形成的过程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起着动力作用,它往往影响着道德行为能否顺利发生。而情感和意志正是由人内在修养迸发出来的,具有良好和较高的内在修养,情感就越丰富,意志就越坚定,从而促成道德行为的产生。孔子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奉行的准则,这句话也被用作朋友之交,处世之道。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泰伯》这两句都是在说明加强自身内在修养的必要性。学校道德教育应着重从加强内在修养着手,注重学生内心情感的成长,从说教为主转向情感陶冶为主,通过反面例子警醒学生,塑造学生优秀的人格,提高素养。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