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文学类论文 > 现当代文学 > 正文阅读资讯:从浙江沿海竹枝词看沿海民俗文化

从浙江沿海竹枝词看沿海民俗文化

[作者:黄乐孟 阮忠勇[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摘要:竹枝词是民间文化与文学结合的典范,在竹枝词中包含着许多的民俗因子。以浙江沿海竹枝词为为切入点,并辅以有关地方志,考察浙江沿海的生产民俗、生活民俗、岁时民俗、人生礼俗等。
  关键词:浙江;沿海;竹枝词;民俗
  浙江竹枝词创作的先驱人物当属元时会稽(今浙江绍兴)诗人杨维祯,自其作((西湖竹枝词》后,竹枝词写作蔚然成风,待 “清初朱竹咤的《鸳鸯湖掉歌》出,乃更有名,竹枝词之盛行于世。”①
  竹枝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色就是“起于俗,归于俗。”竹枝词源于民间歌谣, 其写作保留了民歌的基因,反映社会生活的面极广,语言也较平易;不过,由于竹枝词多为下层文人所作,竹枝词在不避俚俗的同时,兼有文人诗的优雅。明清以来的竹枝词数量大约有700多首,这些竹枝词也体现了上述的艺术特征。文章主要研究浙江沿海竹枝词中所反映的地方民俗文化,拟从生产民俗、生活民俗、岁时民俗、人生礼俗等反面加以考察。
  一、生产民俗
  浙江作为一个沿海省份,与内陆地区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海洋对浙江人的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吴越春秋》有言:“水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浙江东临东海,渔业在浙江人的生产中占据了很大的分量,因而反映这一现象的诗歌也为数不少。清代诗人王植三②在《东门竹枝词》中写道:
  将军遗像坐巍然,掷珓扶乩卜有年。
  郎不耕田渔罢织,一年生计在渔船。
  一带泥涂场圃筑,大家唤晒篙头忙。
  鱼虾还许儿童乞,抵得田间拾稻穗。
  所谓“掷珓扶乩卜”指的是宁波地区的渔民在捕鱼活动中特殊的祭祀活动,“其俗当出洋时,择吉飧神。方舟为台,置牲醴于其中,船主到庙迎神,鸣锣前导;返则船上复鸣锣以接之,乃率船伙罗拜焉。曾入产房者,摈不得与。即置神位于船中,遇风暴则祷告乞灵。平日渔船。妇女相戒不敢登,其诚敬如此。③”其中渔船出海时祈求平安、丰收的活动被称为“开洋”,而渔船出海归来,渔民为感谢大海的恩赐的活动被称为“谢洋”。这两种民俗活动以祭祀为核心,是渔民为求得神灵庇佑的精神寄托。据《象山东门岛志略》记载,渔民的开洋、谢洋活动距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清雍正年间至民国尤为昌盛,后逐渐没落,而现在这一风俗在浙江舟山、台州等地区又日渐兴盛。“郎不耕田渔罢织,一年生计在渔船”,则是出海渔民的最大特色。与内陆地区的渔民相比,内陆渔民只将捕鱼活动作为农耕的补充,而出海渔民则在很大程度上与“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割裂,将捕鱼活动作为自己终身的职业。
  《东门竹枝词》其二所写的是沿海地区特有的“赶海”活动——居住在海边的人们,根据潮涨潮落的规律,赶在潮落的时机,到海岸的滩涂和礁石上打捞或采集海产品。“鱼虾还许儿童乞,抵得田间拾稻穗”写渔业的收成,突出当时渔业的优势。此外,渔民在生产活动中还发明了诸多渔业工具,如在赶海时有的滩涂比较深,渔民发明了能在滩涂上行进的工具,叫“海马”,如姚燮在《西沪棹歌》中写道:“膝骑海马似飞凫,截竹为筒插满涂。初八廿三逢小水,好研乌糯煮阑胡。”海马原是一种海洋动物,形态像小舟,渔民加以仿模仿,将长度加到了五尺多,并在中间用二尺长的木板加以连接,中部的上方有横梁可以用手扶,使用时用一只脚跪在上面,另外一只脚踩在泥里,行动起来非常便捷。又有传说从大禹治水时就产生的“泥行乘橇”工具,在温州的沿海地区现在还在使用,当地人称之为“泥马”。“截竹为筒插满涂”指的是渔民在滩涂上捕捉“阑胡”(温州方言,又名跳鱼)的方法,将口径约脚母趾头大小的竹杆子,截成长20公分左右的短竹筒,把它平平地埋在跳鱼的洞穴口旁边,并用泥土将竹筒口涂抹圆滑,待跳鱼回家时,误以为是自己的洞口一头扎进去后,进又进不得,退又退不出,然后让人活捉。关于“小水”明代叶子奇的《草木子·管窥》:“ 江浙之潮,自有定候; 钦廉之潮,则朔望大潮谓之先水,日止一潮,谓之小水。”
  还有诗人包燮④在《江干竹枝词》中写道:“布谷催耕乐有年,瓦盆盛酒醉来眠忽思海上拿鱼去,多少农夫不种田”,布谷鸟叫应当是农忙时节,但是农民都在饮酒不事农耕,到了鱼汛时期,又都去海上捕鱼。可见当时从事捕鱼的渔民人数应当相当庞大,而且渔业的繁荣更是有胜于农业。
  渔民在长期的捕鱼活动中发明创造了许多不同的捕鱼法,通过这些方法提高捕鱼的效率和产量。如清人卢奕春在《乍浦纪事诗》中提到的“捞捕”。徐荣⑤在其《玉环竹枝词》中也提及当地捕带鱼的方法:“邻船钓得头鱼在,衔尾蝉联入里舱。”带鱼食性很杂而且非常贪吃,有时会同类相残,渔民用钩钓带鱼时,经常见到这样情景,钩上钓一条带鱼,这条带鱼的尾巴被另一条带鱼咬住,有时一条咬一条,一提一大串。渔民就利用带鱼的这一特性,用竹筒套上大绳子浮在水面上,再接上细小的绳子百余条,在小绳子下端系上铜丝铁钩,用带鱼为饵,所以带鱼才会“衔尾蝉联入里舱”。
  二、生活民俗
  俗语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浙江沿海居民傍海而生,日常生活中必然受其影响。浙江沿海竹枝词对此也有反映。如写吃的,清人童梦谦在《龙江竹枝词》中就写到慈溪居民四季的海鲜:
  风腥蛏蛤杏初飞,雨滞梅林钓鳓归。
  月桂花黄鱼味美,霜寒菊圃蟹螯肥。
  货不论鲜只要坚,暴咸货物赛冰鲜。
  摊头啧啧向人赞,江货来非蟹浦船。
  春季杏花纷飞之时,正是蛏、蛤上市的时节,因而风中犹有海鲜腥味;梅雨时节鳓鱼到产卵期,也是最肥美的时候:秋季则是螃蟹交配产卵的季节,螃蟹逐渐增肥,也是最为可口的季节。诗歌以津津乐道的口吻叙写了沿海人们一年四季的口服。此外,诗歌还提到了腌制的干海鲜,这也是人们喜欢的菜肴,很有地方特色。
  写居住,竹枝词提到大部分渔民沿海定居的事实。清人林秉镐在《甬江竹枝词》中写道:
  黄茅结屋蛎为墙,强半人家傍水乡。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