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文学类论文 > 现当代文学 > 正文阅读资讯:此间花开

此间花开

[作者:张习[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为了恪守复仇的誓言,他薄情的对待了奥菲莉亚,而后又使演员上演了一出他修改的戏剧《捕鼠机》,从而使得国王克劳迪斯认识到哈姆雷特真的是一个祸患,绝对不能久留。此时,正在与母亲谈话的哈姆雷特误杀了偷听的大臣也是奥菲莉亚的父亲波洛涅斯,所以国王趁机以回护哈姆雷特为借口把他送到英格兰,并下令给英格兰王把哈姆雷特处死。剧情发展到了这里似乎是哈姆雷特输了,但是这就是莎翁的个人能力所在,绝处逢生,高潮不止于此。
  恋人的疯癫,父亲的暴死使得美丽善良的奥菲莉亚精神失常,疯疯癫癫的在河边游荡,不幸坠河而惨死。奥菲莉亚的哥哥雷欧提斯义愤填膺,他要为自己的父亲和疯癫最后死掉的妹妹报仇,而此时哈姆雷特则用计逃回了丹麦并向国王克劳迪斯下了战书,所以虚伪的国王则利用雷欧提斯的仇恨之心挑起了他和哈姆雷特的决斗。
  结局中的高潮是在一连串的死亡中进行的。雷欧提斯和哈姆雷特的赌赛因为哈姆雷特赢了一局,所以虚伪的国王赏给哈姆雷特一杯酒,并说“祝你健康”。而哈姆雷特却说“我先比赛,这且放在一旁。”此时,王后却说“来,哈姆雷特,拿我的手巾擦擦汗,我饮这杯酒,祝你幸运。”不等国王的阻止,王后便喝下了毒酒。此时的比剑,雷欧提斯和哈姆雷特都被剑刺伤,但是剑上也被国王下了毒,弥留之际的雷欧提斯有所悔悟:“我用诡计害人,反而害了自己”,并揭发了国王的阴谋,而王后也毒发身亡。怒火中烧的哈姆雷特用毒剑刺死了国王,并且临死前要求好友霍拉旭把事实真相告诉世人,让人们明辨是非,伸张正义。悲剧在为哈姆雷特举行的“军乐和战地的仪式”中结束。
  《哈姆雷特》这一悲剧剧情一波三折,环环相扣推动着戏剧的前进,在此中人物形象更是表现的饱满和令人印象深刻。情节上的生动丰富,以哈姆雷特复仇为主线,雷欧提斯和挪威王子小福丁布拉斯复仇为副线,交错发展而又层次分明。三条线索起到了互成对比、激化矛盾的作用,使戏剧场面不断转换,造成戏剧高潮,产生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共同表现全剧的主题。而且莎翁还同时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手法,使得戏剧引人入胜,充满诡谲、浪漫的色彩。
  三、关于评论
  关于哈姆雷特的谈论是永无止境的,“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四百年来,关于哈姆雷特形象的论争纷纭复杂,争论的中心问题则是他对于复仇行动为什么踌躇和拖延。一是认为他生性软弱,缺乏魄力,这是从性格找原因,歌德持这种意见。二是认为他不懂疑虑,只是客观情势妨碍了他实现复仇的计划,这是从客观情势找原因,19世纪德国批评家卡尔·魏尔德尔持这种意见。三是认为他的性格是坚强和软弱的统一,思想与行动之间的矛盾造成他内心激烈的斗争,由此拖延了行动,这是从性格发展的辩证过程找原因,别林斯基持这种观点。四是认为他的犹豫是一种暂时的忍耐,选择时机,这是从意志行动角度找原因,美国现代评论家W·J·罗尔弗持这种观点。五是认为他的出身经历、人文主义世界观的特点及其所面临的处境等多方面的原因形成他的踌躇,这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看问题。以上五种观点各有道理,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
  而关于其作者莎士比亚,歌德曾告诫他的追随者:“我们还是不要讨论莎士比亚,一切提到他的话都是不够充分的……对于他伟大的心灵来说,舞台太狭隘了。”所以茫茫文学天地,此间有花开,《哈姆雷特》绝对是西方戏剧中那朵盛开的奇葩。
  参考文献:
  [1]罗晓颖. 技艺胜不过定数[M]. 国外文学, 2008(2)
  [2]肖照东. 雪莱和郭沫若诗剧中神话形象之比较[M]. 文学教育, 2008.1(134—135)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