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管理类论文 > 旅游管理 > 正文阅读资讯:武陵山区域旅游合作共生系统分析

武陵山区域旅游合作共生系统分析

[作者:徐丹丹[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二、武陵山区域旅游合作共生系统分析
  (一)区域背景
  武陵山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具有紧密的地缘关系和相近的人文习俗,发展水平相当、经济交往久远,是一个在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特征方面都具有较强同一性的多民族省际边际区域。根据2011年10月,中办发[2011] 95号文件的界定:武陵山区系指湖南、湖北、重庆、贵州4省(市)相邻地区的11个地(市、州)、71个县(市、区),国土总面积共达17.18万km2。根据《连片特困区蓝皮书:中国连片特困地区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1年,武陵山片区内人均GDP为11 858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3.8%农村人均纯收入为4 132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9.2%,按照最新贫困标准2 300元计算,贫困发生率达到45%左右,远远高出了全国平均水平。
  武陵山片区旅游资源异常丰富,山同脉、人同宗、民同俗,环境及自然资源禀赋大同小异。武陵山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民族文化景观荟萃,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被国家列为“中国旅游第一走廊区”。主要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历史旅游资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等。从旅游总收入占地区GDP的比重来看,张家界、铜仁、湘西州、恩施等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较好,表2显示了2011年武陵山片区内部分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状况。
  武陵山区旅游产业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厚社会文化条件,其独特的产业支柱地位使得其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发展格局也得到了优化与升级。但却由于种种原因,武陵山区独具的先天优势还尚未转化成为促进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主要优势,相邻旅游资源和主要旅游产品趋同、质量低下,缺乏产品特色等问题,也使该区域范围内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为低下。
  (二)武陵山区域旅游合作共生系统的生成
  共生系统生成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其充分必要条件是[10]:
  1.构成区域共生体的主质参量i,j存在某种内在联系,互相兼容,并能互相表达:Zi=f(Zj)或Zj=f(Zi)。
  2.主质参量i,j所生成的共生能量Es>共生生成的能量损耗Ec。
  3.主质参量i,j之间同质度不得低于某一临界值。
  4.主质参量i,j之间至少可以生成一个共生界面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同时相互交流的动力>阻力。
  5.主质参量i,j相互占有对方的信息量,即信息丰度,超过某一临界值。
  从上述的条件可以看出,对于组建武陵山区域旅游合作共生系统来说,各方的参与合作主体的主质参量、同质度(或者亲近度)、各方参与合作主体的主质参量占有对方的信息量以及合作所能产生的共生能量是生成共生系统的关键。
  通过长期以来对武陵山区的共同开发,区域内各民族对多民族聚居的区域文化形成了一定的认同感。发展水平相当、经济交往久远,其本身就是一个在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特征方面都具有较强同一性的多民族省际边际区域旅游合作的共生系统。因此,如何进行紧密、高效与务实的合作,共同发展,使各方参与合作的主体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共生能量),将成为武陵山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的重要主题。
  (三)武陵山区域旅游合作共生系统的优化
  三、武陵山区域旅游合作共生合作对策
  (一)提高武陵山区域旅游合作共生单元的主质参量,加强区域文化整合,培养共生意识
  武陵文化的形成是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分不开的,武陵民风、民俗原始纯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民族区域文化的一座宝库。实现武陵山区域旅游合作共生模式,就必须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作,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发挥资源整合效应,同时避免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立足武陵山区民族地区资源优势,自觉将旅游规划和开发建设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把土家、苗家文化抽象品牌按照市场需求和旅游要素的配套条件具体化、产品化,构建衍生出具有市场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旅游产品,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求异的文化和精神需求。依托民族地区各地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以民族文化、民族团结、生态旅游特色村寨建设为突破口,开发集自然风光、民族建筑、民俗活动、民族饮食、民族风情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或专门性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同时通过城乡文化互动平台,加大民族文化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各自的既有客源优势,成为旅游资源合作开发的伙伴,并以团队互帮互助的形式,最大范围地开展合作,将旅游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成为相互拉动的有效平台。
  (二)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共建,培养和利用有利于武陵山区域旅游合作的共生环境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取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等级。根据“六中心四轴线”的空间结构规划,武陵山区域首先要加快城镇化的进程,鼓励人口向承载能力相对较强的6个中心城市及少数次级中心城市集聚;其次要构建区域内的交通与信息网络共享平台,增强各中心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络与信息的运载能力,缩短各地区的通达时间,通过增大“流空间”来填补“场空间”的不足;再次,构建区域内的“经济圈”如“张家界经济圈”、“铜吉怀经济圈”、“黔恩龙经济圈”等形成联系更为紧密的总体空间结构。
  要素的流动与资源配置、价格信号的传递,市场机制往往具有明显的优势。武陵山区域旅游合作的分工与合作也可以由市场主导来完成。引导资本流入,鼓励人才流动,加速劳动力在共生界面的流动速度,优化资源配置。加强邮电通信,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使粘滞信息畅通化。信息的粘滞会弱化各参与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互相学习,厚化各参与主体间的共生介质,降低市场运行和资源配置效率,减少共生收益。
  同时,在挖掘武陵文化的同时要保护该区域文化以及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区域内应通过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扶持政策和资金,以自然力恢复生态为主,人力种植恢复为辅,帮助该区域恢复和建设良好的自然生态植被。加大区域教育投资,不断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同时深入宣传相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让当地长期以来形成的保护自然环境习惯、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发扬光大。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