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理工类论文 > 农业论文 > 正文阅读资讯:少耕免耕技术在垦区应用浅析

少耕免耕技术在垦区应用浅析

[作者:苏斌[来源:知源论文网]| 打印 | 关闭 ]

摘  要:对少耕免耕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将之与传统性耕作方式进行了综合对比,并对少耕免耕技术中的深松技术与传统耕作方式中的翻地技术进行了着重说明,对耕作方式不能保持一言堂,要因地制宜,合理使用。
关键词:少耕免耕;传统性耕作;深松;翻地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机技术的支持,而农机技术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它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要求。在很多年以前,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温饱的问题,所以我们在一步一步的摸索中找出了传统耕作方式,并一用几十年,今天我们战胜了大自然并同时破坏了大自然。在这新的形式下又要重新考虑这个课题,我们找到了一种保护性耕作方式即少耕免耕技术。近几年在我们垦区也陆续应用了少耕免耕技术。如:最近几年出现的暗垅密植,大垅多行等等多种多样的少耕免耕技术应用。但很多人认为少耕免耕只是一种密播方式,就是只播种不趟地。这是错误的,下面就少耕免耕技术进行详细的阐述。
        1 什么是少耕免耕技术
        少耕免耕技术又称作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主要内容是:在满足作物生长条件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田间作业,秸秆粉碎,残茬覆盖,残茬覆盖率应不小于30%,采用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措施保证播种质量。其技术实质是通过残茬覆盖地表和简化耕作,减少水土流失 、培肥地力、保护环境和资源。传统耕作是指:以翻、耙、平为主的耕作。在这种耕作制度下,播种前要用铧式犁把残茬及杂草翻入地下,然后耙、耢使地表疏松、细碎、平整。这种耕作不仅能耗高,最主要的是会造成过度耕作,耕地“裸露休闲”,水土流失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保护性耕作可以增强土壤持水能力,提高降水利用率。由于保护性耕作使一定比例(不低于30%)的残茬覆盖于地表,覆盖层起到减少水分蒸发、减缓地表水流速和蓄水的作用:不翻地,土壤中的毛细管保持畅通,团粒结构保持完整,土壤持水和蓄水能力大为增强。在降水量相等的条件下保护性耕作的地块越冬后,土壤含水量比对照田高17.4%。
        2 少耕免耕技术的四个关键环节
        2.1少耕免耕播种技术
        少耕免耕播种技术在国外已推广多年,在我们垦区也不是一个新兴话题。在密播技术上有的采用气吸式密播播种机,也有的地区采用大型三联麦播播种机改装而成。气吸式播种机播量精确,但机体太重,要求大马力机车(100马力以上)。三联改装播种机简便易用,但播量不精确。建议使用气吸式密播播种机。有航化作业条件的地方,建议采用30公分垅距,没有航化作业条件的地区建议采用45公分双苗带。也可采用大垅多行等进行密植播种。
        2.2秸秆覆盖处理技术
        秸秆覆盖技术,包括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覆盖技术,机械化整秆还田覆盖技术,机械化浅旋秸秆覆盖技术。其实质是将摘穗后的玉米、高粱秸秆或收获小麦(豆类)后的农作物秸秆,通过机械作业,粉碎后均匀地抛洒在地表,或者整秆覆盖于地表,使之腐烂自然分解,达到减少水蚀、沙化、蓄水保土、抗旱、加肥地力的目的。
据资料介绍,秸秆还田后的土壤因还田年数不同,有机质可增加0.025%~0.15%:土壤容重降低0.057%~0.167%,孔隙度增加2%~6%,土质疏松,通气性提高,犁耕比阻减少,贮存水分、养分能力增强。
为了探讨秸秆覆盖技术的科学性,我们以小麦为例,选择了3块不同产量水平的近400亩作为试验田,并设立了相应的观察点,进行多点不重复试验。得出的结论是高麦茬还田的增产机理在于明显增加了亩穗数。其增产幅度在11%~15%之间。
        2.3深松技术
        深松技术就是用深松机具作业,打破犁底层,在耕层中创造一个纵向虚实并存的耕层构造,提高土壤入渗率,一方面有利于积蓄雨水和作物根系的下扎,另一方面减少水土流失。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