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经济类论文 > 会计论文 > 正文阅读资讯:浅谈制度经济理论在会计研究中的应用

浅谈制度经济理论在会计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未知[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其他制度安排是均衡的。产权制度、企业制度、分配制度等关键的制度安排都决定或影响着会计核算制度的基本性质和内容。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经营方式、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企业会计信息主要为国家服务。政府既是会计制度的提供者,又是唯一而且对信息满意的使用者,该阶段是这样一种“均衡”状态。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两权分离,企业的方式、机制及产权结构起了变化,资金来源多元化,资本市场也逐步发展起来,会计信息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信号,打破了单一产权模式下政府单方满意的“均衡”状态,出现了制度的非均衡,要求会计制度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市场化改革,达到经济制度均衡的目的。
   2.会计制度形成和均衡问题
   新的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形成是会计改革之中最为关键的工作,其中涉及众多会计当事人的利益分配,也直接决定了改革方案的后果及稳定性。通常,会计制度与其他经济制度一样,应该是政府与社会组织“反复博弈”,通过公共选择的过程来形成的,只有达到“纳什均衡”的会计制度安排才是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公共选择的社会契约,同时也才是稳定的。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制度刚刚迈出了“博弈”的第一步,从制度选择来看,也是基本上按有利于政府利益来安排的,这一选择必然会导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现象的产生。对于博弈的另一方——企业而言,“假帐林立”也就毫不奇怪。因此,我国会计制度建立还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博弈”过程,离“纳什均衡”还有一定的距离。
   3.会计制度变迁过程、目标评价及监督的激励问题
   从理论上说,评价一项改革、一种制度是否发展的一个标准就是:看它是不是沿着从“非帕累托”向“帕累托”改进的。即任何对社会真正有益的改革,最终总是对整个社会有利可图的,也是可能以某种方式通过收入再分配使大家都有所受益的。1993年的会计变革迈出了会计制度改革的第一步,整个的改革过程便是向“帕累托改进”迈进直到“帕累托最优”,这一状态实质上就是我们所论及的“合作性博弈”、“纳什均衡状态”,或是公共投票的“一致同意”和集体理性状态。会计改革在走向“均衡”的过程中,会计“作假”现象的会长期但不会永远存在,会计准则最终将为政府和市场中的组织所接受。
 对于任意给定的一个社会目标,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的分散化决策条件下,需要设计一个经济机制来达到既定的社会目标。一般来说,机制设计需涉及两个基本点方面的问题,一是信息问题,即所制定的机制是否只需较少的运行成本;另一个是激励问题,即在所制定的机制下,每个人即使追求个人目标,其客观效果是否正好达到社会所要实现的目标。经济学中把这两个因素作为判断一个制度好与坏的标准。从发达国家现行的会计制度来看,它们都较好地解决了会计行为中的激励和监督问题。经济机制设计理论所提供的新观点和新方法有助于我们设计出符合中国现实的、解决我国现实问题的会计制度,并且在理论上预测这一制度的后果。
  (二)、产权理论在会计研究中的应用
   1.产权与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从现象上看是一种规范,但如果从产权经济学角度、契约经济学角度和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分析,会计准则实质上是一种产权制度,体现一种契约关系,并具有资源稀缺、垄断供给以及非竞争性消费等特点。因此,会计准则的制订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任何一种会计准则都体现了对某些特定主体产权的保护,会计准则的基本结构是产权经济模式的自然反映。会计准则与其他制度安排一样,具有约束功能和激励功能,有效的会计准则应是交易费用最低的准则。会计准则随着产权的变动而变动,会计准则的变迁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刘峰、黄少安于 1992 年发表了《科斯定理与会计准则》一文。这是国内第一篇运用现代产权理论研究中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文章。该文着重阐述了科斯定理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制定的关系。首先从产权制度选择角度来理解制定会计准则的必要性。将原来妨碍企业的自主经营活动的一统到底的会计制度及僵化的会计处理方法不能及时处理新的经济业务都作为制度成本的一部分来考虑。通过分析认为,如果选择体现产权制度的会计准则,就会降低制度成本和交易成本。其次从节约交易费用角度来理解会计准则采取强制形式的合理性。
   2.产权与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国有企业实质上是一组非市场合约,以租金激励体制代替利润激励体制,代理阶层追求非生产性活动所得收益远远大于从事生产性活动的收益。会计信息丧失了它原本意义上的用途,而仅仅作为一种寻租的手段可以根据需要随意调节。所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只从会计人员这一方面入手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必须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从明晰产权入手,采用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等综合手段来治理。
   有些学者从代理双方信息不对称推导出会计监督不力这一必然现象。会计监督的目的在于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企业的所有者由于处于企业外部而处于信息劣势的地位,因此,对所有者利益的保护应是关注的重点。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是始终存在的,解决的出路在于设计一种机制使所有者与经理层达到激励相容,这样经理层对会计的监督就会有效。
   还有一些学者从会计信息是一种公共产品这一视角研究会计信息的适度管制问题。他们认为,会计信息是公共产品,因而会产生外部性、搭便车等问题。对会计信息本身的产权问题也要通过政府规定强制性的信息披露来解决,因为公益物品在纯粹由私人提供的情况下会造成严重的供不应求。
   结论
   从中国独特的制度变迁中,借鉴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并与中国改革的实践相结合,解释转轨经济时期我国的会计问题,丰富和提高了人们对会计问题的认识,这必将促进中国的改革,也是中国会计学走向世界的资源条件。
  
  参考文献:
  [1]卢现祥《新制度经济学》(修订版)中国发展出版社[M]2003年6月第二版
  [2]宋英慧《中国会计制度经济学研究》CNKI博士论文库[D]2005年10月
  [3]谢德仁《中国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安排之变迁——描述与分析》会计研究[J]2000年第12期
  [4]傅荣《经济学理论对会计学研究的渗透》 财会通讯·学术版[J]2004年第10期
  [5]胡凯 苏月娇《新制度经济学对会计学的冲击》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J]1999年第5期1999年6月第3期(总第94期)
  [6]张伟《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与思考》生产力研究[J]1999年第5期2005年第8期
  [7]冯巧根《会计准则研究的新制度经济学思考》黑龙江财专学报[J]1999年第5期1999年第5期
  [8]田昆儒《论现代产权理论对会计的影响与挑战》现代财经[J]2000年第8期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