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心理学类 > 正文阅读资讯:与中学生说服性沟通的心理学认识

与中学生说服性沟通的心理学认识

[作者:5189lw[来源:知源论文网]| 打印 | 关闭 ]

摘要:人本教育的今天,教师从高高在上的“家长式”教育中脱离出来,成为学生的朋友,但教师又承担着传道受业解惑的重任,期间,教师必定要把正确的信息传递给学生以改变其错误的观点,这个传递的过程便有很多学问与技巧,本文把这个过程称之为沟通,沟通的方式有很多,但本文另辟奚径,着重强调教学以外的师生间沟通,尤其是教师对学生有意识的说服性沟通,本文便是据此总结归纳了一些教师说服性沟通的方法

   关键词:沟通;说服;技巧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是实施素质教育,这不仅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应面向未来,将学生培养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同时,也要求教师面向未来,向符合素质目标的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转变,成为适应21世纪教育的新型教师。我们都知道,教师与学生是同一教育过程的两个方面,双方是平等的互动的,只有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和谐师生关系。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利条件。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思想教育的有效性是通过双方"共振"产生的。即只有当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心理吻合,引起彼此感情上的共鸣时,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沟通”一词通常多在对话、会话、通信等意义上使用,是一个相当多义的用语。一般说来,在个人或团体运用语言、体态、表情来传递并解读信息、情报的过程,可以定义为沟通。在社会学中,沟通被广义地界定为“人类个体或集合体之间信息处理与传递的过程”。在心理学中,“沟通”则被视为一种影响过程──作为发信者的个人使受信者的他人的行为发生变化的刺激(通常是语言符号)得以传递的过程。这里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把“沟通”定义为,作为发信者的个人或团体传递信息、情报,以便对受信者的他人或团体的行为产生某种影响的过程。此篇文章仅以教学以外的师生间的沟通,尤其是教师对学生有意识的说服性沟通为中心进行思考。

所谓说服,是指好好地向对方说理,使之接受,试图使对方的态度、行为朝特定方向改变的一种影响意图的沟通。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教师为了依据自身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朝理想的方向发展,总要反反复复地进行说服性沟通。实际上,在教育实践中,“说服”作为指导的一种基本方法,强烈要求教师钻研说服的理论和技术。强调纪律与处罚的管理主义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发育异化,引起种种的教育疾病,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不靠纪律与处罚的教师的说服性指导,是当今时代的主流。

教师的说服性沟通对于学有不同层次的影响,如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学生接受教师的说服,在态度和行为上有所好转,或者相反,学生对教师的说服产生叛逆和抵触,导致负面效应;暂时影响和长久影响:教师的说服性影响是限于一时一地还是长久的持续的;对态度、行为、人格的影响:教师的说服性沟通是否可以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与建立起到积极的影响。教师的说服性沟通是否有效,就要看教师是否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技巧。所谓有效的说服技巧,是指如何使说服的内容与形式增加说服力,这种说服技巧的问题自古以来就被以雄辩术和修辞学的方法加以研究。下面结合具体的教育实例来探讨一下教师说服性沟通的技巧。

1.“单面说服”与“双面说服”

 当你就某一话题企图说服对方时,仅仅提示自己主观的说服方法谓之“单面说服”。一并指出反对的观点和自己主张的缺陷的说服方法谓之“双面说服”。研究哪一种说服方法更有效呢?根据已有的研究,对原先的观点与说服方向相反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双面说服更有效;对原先的观点与说服方向一致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单面说服比较有效。因此,单面说服与双面说服的效果并不单纯,必须考虑学生原先的观点和不同的年龄,研究相应的说服方法。但无论是在讲课还是在与学生谈心的过程当中,如果说上一句“如果我有什么不妥当或者不全面的地方,希望同学们能够批评指正”,往往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这样做会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一种可信赖感,同时也改变了教师高高在上,惟我独尊的地位,学生也能够认识到老师和自己是平等的,一切也从他们的角度着想。

2.“含蓄婉转”与“直截了当”

说服的结论应该明白地表示出来,还是有所保留,让学生自己引出来呢?在说服意旨单纯的场合和学生智力水准高的场合,不明示结论更为有效;在主旨复杂的场合和学生智力水准较低的场合,明示结论较为有效。当然,即使不明示结论,教师也必须传达给学生能够理解的信息,使对方理解你想说些什么。对低年级学生的说服,应尽量浅显易懂,明明白白地提供结论,这样更能见效。现在的学生都比较讲究颜面,尤其是中学生,如果直接指出他们的错误,他们也许会碍于面子不肯接受,如果用含蓄婉转的方法跟他们沟通,给他们留有思索的空间,让他们自己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主动提高要比教师声嘶力竭的说教要有效得多。例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成熟得比较早,“早恋”现象比较严重,但对待这个问题,只能“疏导”不可“堵塞”,直截了当地制止往往会适得其反,如果含蓄地说出老师不赞成这种做法,委婉地指出这将对学业、生活等方面产生哪些负面影响,让他自己从这片沼泽地中走出,也许会达到预期的目的。

3.“威胁性”说服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带有威胁性的说服,例如,为了防止学生打架斗殴,常常播放少年监狱中的一些事情。这种说服方法是否有效呢?根据伸田博己的研究,有一定威胁强度的说服比较有效。不过,这种说服倘若不加以仔细考虑,也会产生种种问题,如:也许教师所批判的一些做法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因此,深田认为,采用威胁性说服应考虑下列几点:

(1)不仅仅显示威胁,而且还要显示对付威胁的有效办法,否则容易产生混乱。

(2)威胁必须有现实感。倘若缺乏现实感,发出信息者的威胁意图受到怀疑,那么强度威胁就会带来反感。

(3)焦虑倾向和较敏感的学生对强度威胁容易产生防卫性机制,对这种学生采用强度威胁必须慎重。从教育的角度讲,不宜随意利用恐怖感情引起学生不必要的焦虑。

4.“阶段要求”法

说服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有时需要反复实施。在教育实践中往往要求反复地说服。说服是愈常反复愈有效还是相反,会招致负效应呢?根据卡西奥波等人的反复效应研究显示,反复次数(1.3.5)和说服效果之间成道U字型关系(反复三次效果最好)。说服方向与受信者呈相反和相同方向时,都呈现同样的关系。也就是说,说服不是一次有效,而是反复多次较为有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对方的态度与行为。在教育情景中,可以持续地反复地进行说服,但不宜次数太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重要的是教师要有耐心,直到打开学生的心扉为止。和这种说服的反复有关,说服有所谓的“阶段要求法”的技巧。这种技巧是指,起初进行小小要求的说服,一旦获得承诺,即使做出更大要求的说服,也容易被接受。因此,不宜直接对学生施加压力,分步骤进行说服将更为有效。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