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英语教育 > 正文阅读资讯:探讨支架理论在高职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探讨支架理论在高职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未知[来源:本站整理]| 打印 | 关闭 ]

性。教师起初的引导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熟练进行听力训练并且积累相关的背景知识。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支架式教学进行一个阶段后,学习效果的评价还包括对听力成绩的分析以及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对新模式教学的评价。
  支架式教学要求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师生双方或学生之间应相互交流思想和情感、传递信息并相互影响。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引导和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思想和信息。同时英语课堂教学还应是一个语言交际的实践过程,教师不仅是知识信息的提供者,而且是学生语言交际实践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应设法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
四、支架式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的意义
  1.帮助学生掌握听力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目标
  Holec在80年代初提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获得自主,即学会如何学习[4]。但是不少学生在高职初期仍不能摆脱高中学习方法的影响,依然期待教师“把着手教”。如果让他们在高职听力学习初期就“不能自主”,不少学生会不知“如何学习”。此外,他们也经常不知“要学什么”,对听力学习的目标非常不明确。支架式听力教学模式通过“搭脚手架”到“独立探索”的过程,帮助学生逐步适应这个转变,使他们明确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在开始阶段,教师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之后逐渐减少,最终把自主权还给学生。此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各个学习阶段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任务心中有数,逐步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最终达到听力水平的飞跃。
  2.激发学生听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心理学家认为好奇心和欲望是产生兴趣的基础。支架式听力教学模式通过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不停顿地要求学生获取新知识并且练习适当难度的听力内容,大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此外,此教学模式积累了丰富的英语听力资料,可供学生课外反复学习训练,即使程度较差的学生也可以“勤能补拙”,给予他们极大的鼓舞,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有效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得到提高;伴随而来的是对教学满意度的认可。
    3.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与信息交换
  推行听力自主学习并不完全是让学生单干,有些问题学生一个人解决不了,但通过同学之间的探讨这些问题可能就会迎刃而解;有些学生有一定程度的惰性,需要他人的帮助和督促才能达到真正的自主。新模式中的“协作学习”正体现了这些优点。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听力自主学习小组,各小组可建立横向联系,交流学习资料,取长补短。大家互相校正,互相影响,承受更少的心理压力,在欢快的学习氛围中听力水平自然得到提高。
  4.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督促和指导
  支架式听力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着力解决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问题,比如引导他们进入问题情境,帮助解决个别疑难,检查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等。除此之外,可将学习和练习的任务交给他们自己,但适时通过“效果评价”了解他们学习的情况,对他们督促,避免自主学习流于形式。支架式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教与学、讲与练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使第一课堂与课外自主学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结语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以借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来形象地说明教学的模式。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习者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习者自己,最后撤去支架。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克服传统听力教学模式的缺点,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体现了“学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听力水平,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听力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武晓燕.试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33-35.
  [2]Vygotsky,L.S. 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25-28.
  [3]Slavin,R.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M].Boston: Allyn andBacon,1994:62-67.
  [4]Holec,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 Pergamon,1981:23-25.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