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企业和谐经济建设
民大众却根本没有参与的权利和机会,极容易引起监督缺位,不合理的治理结构是造成国企改革不彻底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走不出家族企业的束缚,权力垄断、授权乏力。这些与股东关系不和谐的现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为:
(1)现代企业制度貌似完备,但在实际管理中职责不清,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设置形式化。尤其是大部分国有企业还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一把手管理制度,董事长不是大股东,却要代表股东的利益来监督作为同一管理层的领导班子,集权现象严重,职业经理人制度难以实施。此外,母子公司职责不清,体制不畅,肠梗阻现象频发。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不长,但子孙公司辈份很多,导致政令不通,执行乏力。
(2)扩张失控。除工资、奖金等货币收益外,管理层的另一隐形收益——控制权收益没有得到重视。控制权收益是企业规模扩大所导致的管理层权力的增大。为获得控制权收益,管理层有动机投资一些净现值小于零的项目,进而损害股东利益。“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大特点就是“热”,房地产热,全国开发房地产市场;股市热,全民炒股,基金、期货一夜间变成了自由市场;投资热,投资商跑马圈地,低价掠夺资源。作为经济组织实体的企业也不甘落后,两大车轮快速运转,国有企业“以规模论座次”、民营企业追求“级差地租”的战略导致了外延扩张投资的攀升。据统计,水泥、电解铝产能过剩问题已经完全显现,大批企业停产、亏损;钢铁产能释放导致了铁矿石、炼焦煤价格猛升,同时电力、煤炭等部分行业无序建设问题突出。这种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粗放式的发展,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失衡,是企业和谐经济建设的突出问题之一。
(3)与粗放式发展相对应的是经济效益低下。高增长、低效益,扭曲产量与成本的关系等现象在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以近十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的幅度看,投资收益率年平均下降一倍,由前十年的平均40%下降为现在的平均13%-25%左右。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除采矿业外,冶金、发电、水泥、焦化、石油等均是利润同比下降,个别行业甚至陷入了亏损。
2.与政府的关系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是一道必答题。政府这只强有力的有形的“手”,通过法律法规、税收、国企审计等多种途径,积极地干预着经济发展并影响企业的经营。
然而,在协调与政府的关系时,很多企业还未走出“走后门、拉关系”的误区。但随着我国政府体制的不断完善、改进,整个政府工作的透明化、规范化,我们更需要的是通过正常渠道和政府沟通,分清什么必须做、什么不能做。通过与政府相互之间的沟通、了解,使影响企业生存空间的法规与政策维度对企业更加有利,并应充分利用政府的服务功能与资源帮助企业提高其市场与非市场竞争力。此外,国企还面临着市场化运营、行政化管理的矛盾,用行政手段管理市场,用行政命令调控市场,缺乏竞争力。
3.与社区的关系
国情是企业的大环境,社区是企业的小环境。企业可以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就业、经济发展、生活质量等等;反过来,社区又为企业提供着广泛的服务。因此,社区也是企业协调利润分配和投资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在目前,我国企业对社区关系的运作却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是像国企那样组建属于自己的小社区,将企业人为地从所在社区中孤立出来,打造一个从属于企业的社区。这种做法消除了社区的发散性特点,削弱了社区对企业的服务功能。二是民企认为社区资源对企业经营并不能产生多大的影响,从而彻底放弃对社区资源的使用。
4.与供应商、客户的关系
许多企业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保持了一定的距离,不遗余力地“守卫着”自己的内部知识,却未曾料到,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可以给企业带来显著的竞争优势,使得企业可以通过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来获取相当高的额外利润。正如丰田公司所提出的,“供应商对我们的成功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协助他们成为最强的企业。”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现代企业管理的重心已由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过渡到“以客户为中心”,顾客是企业非常重要的特殊的资产。然而一直以来,我国企业在对客户关系的管理上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比如,把客户关系管理当成是成本中心,把价格和广告作为吸引客户、留住客户的主要手段,对客户一视同仁等等,严重影响了企业利润的提高。
5.与员工的关系
在当今企业中存在这样的现象,企业的蛋糕做大了,很多基层员工却没有或很少从中受益。一些地区依靠发展“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获得蓬勃发展,却未能对在这些产业劳动的工人给予应有的保护,如长期以来以最低工资标准为基本工资、超时工作普遍而且不按照规定标准支付工资、未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劳动环境恶劣等。在出口贸易方面,我国出口加工企业长期以来依靠高度密集、成本低廉的劳动力生产的大量产品远销世界各国,“中国制造”名声远扬,但是由此导致不少国家的报复性反倾销措施,而且国际社会常常善意或者恶意地指责中国存在“血汗工厂”。这些现象值得深刻反思。
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最大的和谐。把员工放在首要位置,对自己的员工负责,是一个企业家必须做到的。只有对员工负责,才会使员工以忠诚和热情投入工作,才能把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服务提供给顾客,从而赢得顾客的忠诚。
以上这些问题,有的是局部性的,有的是地区性的,但对于企业和谐经济建设已构成了威胁。企业居安思危,应予以防范和调控,以确保企业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企业和谐经济建设
当今世界经济风云变幻,产业结构失衡,生态系统恶化,投资基金肆虐,经济秩序混乱。一方面,以国际油价为代表的原材料、能源价格飙升,能源已经从经济元素上升为政治角力,人类对自然的无节制索取使生态系统严重受损,非正常的飓风、海啸、地震频发,人类生存的空间面临严峻考验;另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信用危机和美元贬值导致全球经济低迷,发达国家经济停滞不前,发展中国家经济危机频发,对冲基金、投机基金肆虐全球股市、期货市场,游走于汇率的风口浪尖,对资本实行弱肉强食似的掠夺。这种充满挑战和危机的经济形势不容我们喘息。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创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作为“和谐社会”经济基础的“和谐经济”更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企业是和谐经济建设的主体,促进企业和谐经济建设既是应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一)宏观调控与经济杠杆调节并重
1.国家应从社会供需关系上,结合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确定产业政策,平衡社会总量供应,保证产业平衡、协调。特别是对能源产业、耗能产业实行总量控制、重点监管,保证经济安全。
2.通过经济杠杆的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环保法规等进行调节,鼓励与限制并举,用市场手段调节市场经济。
3.完善评价监管体系,制定符合市场经济的绩效评价办法,引导企业特别是企业经营者的经营导向。同时,规范激励机制,加强财政监管、社会监管,创造氛围,形成合力。
(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激发企业发展的活力
企业是经济运行和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微观基础。企业机制、体制改革的不彻底
Tags: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