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墓园的规划设计及价值体现
传统葬法多为椅子型墓碑,形式突兀且冰冷生硬,群体效果令人望而生畏,
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对比传统葬法,绿色环保葬法有以下优势:
1)崇尚自然的回归。绿色环保葬法将死者遗体用可降解的环保棺木装殓后深埋地下,或者直接葬入土中,遗体进入自然界物质流动的良性循环,绿化成林,尽其所能弱化墓葬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我国人口基数已超13亿,人口死亡率7.11%,这意味着全国每年将近有900多万人口死亡。假设都推行树葬法,每年将植树900多万株,既符合中国落叶归根的传统,又将改善我国目前森林覆盖率低的现状,绿化成林,维持自然生态平衡。
实践证明,树葬、草坪葬法是我国城市园林公墓生态建设中最应推广的形式,其符合中国丧葬文化中“入土为安”的传统,尊重人们的殡葬习俗,同时是对自然和谐观的传承,具有环保、节能、低碳的特点,并改善或保护现有景观及生境多样性。
2)节约土地。塔葬、壁葬是将死者骨灰集体安置于抬高的建筑或小品当中,各自划分隔间,是一种有效节约空间的殡葬方式。以壁葬为例,一般公墓每穴占地3㎡左右,而骨灰墙的每穴占地仅为o.l㎡左右,前者是后者的30倍,节约土地的效益明显。
3)成本低。“相较于高价墓地,以千元计的草坪葬、花葬、树葬显然在价格上很有吸引。”
4)移风易俗。绿色环保葬法,采用更简单、廉价、自然的墓葬途径,遵循“尘归尘,土归土”的理念,提倡生态殡葬,厚养薄葬,移风易俗。“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是一部人类发展史,从民风的角度看,就是一部移风易俗、崇尚文明的进步史。
(五)加强管理
当代公共墓园的开发建设应当摈弃以往先建墓地再绿化的模式系,应该把现代的管理理念融入到现代墓园的管理之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原则,从提升公墓服务水平、拓展公墓服务内涵,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殡葬服务需求出发,吸收先进的科学管理经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四 生态墓园建设的价值
(一)生态墓园由单一性向多功能性转变。
从传统简单的墓碑罗列转换成风景规划的墓园,墓园的内涵达到了质的飞跃。墓园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埋葬骨灰的功能,还承载了缓解祭祀人群的哀伤情绪,寄托圣者对逝者的思念之情,在一定程度上还起到传承地方文化的作用。现代墓地应集殡仪馆建筑、各类墓地、纪念性建筑于一体,既是墓地,又是公园,可承担凭吊、观赏、游憩、社会交往等各类活动。
(二)生态墓园从人文意向到人文景观。
由于时代的禁忌以及人们对死亡现象的无奈,人类总是把墓地与阴森压抑的人文意向相联系。现代墓地的环境建设应按照生态、纪念活动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绿地的需求,解除墓地人文意向带来的不适感。在形式上应与原有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的秩序性相一致,内部的绿地与外部的景观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身心得到放松,让生者不再悲伤、死者得以安息,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乐。
(三)生态墓园精神文化与地域文化相结合。
墓园的建设要尊重原有场地的特征,对墓园的地形地貌、道路系统、水系统等要素进行安排,强调墓园环境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突出自然环境的主体地位,将当地的文化、民俗等无形的文脉资源转化为有形的景观形象。如厦门文圃山陵园的规划充分挖掘客家文化、妈祖文化,营造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墓园文化氛围,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四)生态墓园作为自然景观,是植物园、林园、艺术之廊。
人们常常通过墓地内的野生动植物和文化遗产的情况来评估墓地的价值,而文化遗产又来自纪念物、碑刻以及建筑物。因此,作为自然景观,保护生态环境和原有建筑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政府及工作人员应引导和鼓励人们在保护“祖坟”墓园内大面积植树种花种草,合理规划,或者建造观赏性园林,经济性果园,花卉园,苗园,或者种植药材,经济作物等。随着环保园林的扩大和生态林的发展,可以改善气候和周围环境,造福人类。
(五)提倡墓地再利用。
墓地再利用,是英国墓地管理的新发展。即允许地方政府在一段时间(暂定100年)后对原有的坟墓空间进行再度利用,同时坟墓中的所有遗物都会被装入一个小盒子埋在坟墓下面。1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一代又一代地逝去,墓地资源面临越来越大的危机,许多城市将面临不能再接受新的墓葬业务而被迫关闭,若想让墓园继续开放,最理想的办法就是墓地再利用,循环利用墓葬空间,这将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叶莺,高翅 墓园发展概述[M]广东园林,2008(3)18-31
[2]张文英 美国墓园的发展与演变[J]中国园林 2007年04期
[3余剑锋 谈传统文化在公墓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规划师 2005年07期
[4]赵群,李桂文 城市公墓的可持续发展[J]华中建筑 2008年02期
Tags: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