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理工类论文 > 工程建筑 > 正文阅读资讯:生态墓园的规划设计及价值体现

生态墓园的规划设计及价值体现

[作者:洪艳铌[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摘 要:当前,土地资源日趋匾乏,在提倡“绿色殡葬,节约土地”的社会背景下,本文提出,墓地园林化是我国墓园建设的必由之路。生态墓园的规划继承了传统的历史文脉,又反映时代文化特征,除了基本的殡葬功能之外还具有生态、文化传承、文化教育、休闲等多重功能,使其成为逝者的净土,生者的净园。本文分析其研究背景、生态墓园规划的对策、生态墓园建设的价值,并指出树葬墓区和草坪墓区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两种生态葬式,以及墓地如何再利用,如何有效提升公墓用地的利用价值。
  关键词:生态墓园;园林化;人文景观
  一 研究背景
  纵观我国墓园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次革命。火葬是第一次殡葬革命。从根本上讲,只是形式上的变化,从“大棺”变“小棺”,但没有动摇入土为安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第二次殡葬习俗改革是以树葬、草坪葬等多种葬式,墓地占用土地的问题得到解决,观念上也得到一次大的改变。然而,实际调查显示,生态葬普遍处于“有名无实”,使用率低,二次改革处于瓶颈状态。生态葬缘何叫好不叫座?公众难以接受低碳殡葬的“坎”又在哪里?仅仅是因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难以改变的原因吗?
  我国早期公墓的建造在促进殡葬改革、制止乱埋乱葬、有效节约耕地等方面都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受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落后殡葬观念的影响以及国民对公墓建设的回避态度和片面认识,使我国在90年代之前建设的公墓景观阴森、凄凉,成为恐怖、哀怨的代言词。当前,公墓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我国墓园规划系统理论的缺失;二是墓园景观形式呆板、千篇一律,对环境后续影响大;三是功能单一化,“生与死”一览无余;四是缺乏人文内涵。
  按照《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2001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必然引起城市人口自然死亡数的增加,因此研究墓园规划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覆盖率20.36%,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第139 位。因此,墓园的建设将面临如何节约土地、减少生态破坏、增加林木绿化等问题的挑战。
  二 生态墓园的概念
  墓园是由陵墓园林和墓葬植树文化演变而来。《吕氏春秋》之《安死篇》记载“世之为丘垅也,其高大若山,其树之若林”。墓园,依据我国2002年实施的《园林基本术语行业标准》其被定义为:园林化的公墓。公墓,是近现代产生的一种墓地,是国家推行殡葬改革的载体和人们寄托情感的场所。由此可见,公墓原有的殡葬功能只是墓园的一个隶属功能。
  生态墓园是以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为指导思想,营建具有园林外观、殡葬功能的葬地,即Garden Cemetery。墓园作为城市绿地的一个组成部分,纳入城市绿地系统统一规划,它以扩大公墓绿化面积;提高园区绿化覆盖率;丰富的绿化结构层次;努力建设生态园林为主要目标。
  三 生态墓园规划的对策研究
  (一)转变观念
  落后的传统观念仍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根深蒂固,“厚葬重殓”和“为祖宗寻找风水宝地以求庇荫后世”的思想依旧禁锢人们的思想,盲目攀比,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土地资源的浪费。对于传统墓园文化,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而是要批判的继承。继承风水文化中“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使墓园呈现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景观格局;认清“入土为安”中“回归自然”的精神本质,即人死后归葬于大地,与自然一同生生不息,生命得以永存;明晰“慎终追远”中的孝道内涵,即所谓的“慎终追远”并非“厚葬重殓”,而是厚养薄葬。只有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根基,我们才能站稳脚跟,对民众落后的殡葬观念进行合理的文化诱导、转变观念,推动殡葬改革的发展。
  (二)发展园林化墓园
  传统的公墓,多数是阴森、哀怨、断肠的形象,既是精神文化资源的浪费,也是土地环境资源的浪费。在欧美,公墓是园林的一个类型,著名的公墓已是旅游圣地,如:巴黎的巴兹神父墓地、维也纳的中央墓地、莫斯科的新圣女地公墓和圣彼得堡艺术家墓地。通过墓位的合理摆放、园道的曲径通幽、绿化的自然搭配、园林小品的有机结合,使公墓变成公园,重新赋予祥和、宁静的氛围。在园林化的公墓中,墓地可成为园林艺术、建筑艺术、雕塑艺术和墓志铭的荟萃地,成为先哲精神财富的展示地。
  (三)文化建园
  生态墓园的艺术意境是继承文化,它令人怀念历史、研究历史并延续着融入其中的人类文化情感的历史文脉,墓园除了注重传统的文化品位外,还要与历史遗迹和名木古树等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发展结合起来,将古树名木、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等纳入墓园的系统规划设计中,寓传统于墓园,最终体现墓园的历史文化背景。因而,创建具有个性化特色的墓园文化是我国当代公共墓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在城市中,一些知名人士、革命烈士安葬的墓地是城市重要的文化自然景观。
  (四)葬式多样化
  葬式多样化是殡葬改革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墓园发展中应该积极推行以下几种葬式:
  ① 树葬墓区:树葬是以树葬墓园代替立墓树碑。
  ② 草坪墓区/花葬墓区:在青青绿草中,点缀鲜花和小巧的墓碑,刻上几句人生格言或精美的浮雕,使墓区呈现一片灿烂。
  ③ 海葬墓区:将骨灰撒入大海的一种葬法。
  ④ 艺术墓区:艺术墓是一座座艺术雕塑,墓型丰富多变,墓位随意。艺术墓区可依职业、身份的不同划分为不同区位,如老干部去,教师区、军人去、艺人区等。
  ⑤ 塔葬墓区:是讲骨灰集中安葬于佛塔内,以塔为公墓的主题建筑,是我国公墓业发展中涌现的一种新的骨灰安葬形式。
  ⑥ 壁葬、骨灰墙墓区:以壁龛为主的骨灰墙。
  ⑦ 虚拟墓园:借助电脑网络建立网上纪念馆,可以使人们跨越时空限制,怀念故人,满足人们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对情感抒发的要求。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