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理工类论文 > 工程建筑 > 正文阅读资讯:浅谈山区公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

浅谈山区公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

[作者:丁顺峰[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三、山区公路建设地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前期阶段 
  工可阶段对地质工作不够重视,不能够贯彻地质选线的原则,导致选定的路线走廊带中地质病害多,处理难度大,给后期工作带来极大难度。 
  初步设计阶段,由于路线方案调整较大,而工期紧张,因此很多勘察工作量作废,路线地质精度不够,部分工点缺少地质资料,给设计工作带来隐患,也使得施工图设计阶段路线方案有时发生较大调整。 
  施工图设计阶段不做或漏做重要工点的1:2000地质测绘,或虽做了但精度不够;对一些地质病害研究不深,导致对一些重要工点的勘察深度不够;对于路线地质调查深度不够,导致一些地质敏感点遗漏,在施工中出现地质病害以及工程变更增多。构造物勘察相对较细,而路基方面的勘察则往往较粗略。 
  2、施工阶段 
  地质技术力量薄弱,岩土工程监测和监理不力,施工工序和方法不对,导致地质病害的加剧,甚至诱发地质病害。对工程地质特点认识不足,不能够及时预测和反馈地质病害,只能被动地等待地质病害的发生。 
  综合防护 
  1、山区公路综合防护设计原则与注意事项 
  (1)、“综合设计、就地取材、以防为主、确保施工”是边坡综合防护设计的基本原则; 
  (2)路基防护应按照设计、施工与养护相结合的原则,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当地气候环境、工程地质和材料等情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选用适当的工程类型或采取综合措施,以保证路基的稳固。不要轻易取消或减少必要的防护工程措施,而给养护遗留繁重的工作量; 
  (3)路基防护措施是根据沿线不同土质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坡度、高度和当地材料、气候等因地制宜选择,应密切结合路面排水作综合考虑; 
  (4)护坡方法应优先考虑采用植物防护,当土质不宜植物生长及难以保证边坡稳定时,要考虑经济性、施工及效果,采用圬工防护或相应的辅助设施; 
  (5)在防护方案设计时,应参照上述设计原则,初步选出护坡方法。在施工阶段,要对每个边坡的排水、土质等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变更原设计; 
  (6)在不良的气候和水文条件下,对粉砂、细砂与易于风化的岩石边坡,以及黄土和黄土类边坡,均宜在土石方施工完成后及时防护。路堑边坡应根据边坡岩层组成及坡面弱点分布情况考虑全面防护或局部防护; 
  (7)对于土路堤的坡面铺砌防护工程,最好待填土沉实或夯实后施工,并根据填料的性质及分层情况决定防护方式。铺砌的坡面应预先整平,坑洼处应填平夯实; 
  (8)对于不宜采用植物或混凝土网格中空植草的破碎岩路堑边坡,应综合考虑地形关系、基岩风化破碎程度、地震、暴雨、漏水、施工难易及经济性等因素,慎重选择喷浆(混凝土)、护面墙,落石防治、植被混凝土护坡绿化技术等方案; 
  (9)混凝土网格中空植草护坡的目的,是防止受雨水侵蚀和风化严重的土质产生沟槽,及不适宜植物生长的土质和由于周围环境需要绿化的地方。该护坡方法不能承受土压力且造价高于植物护坡,使用时须充分分析; 
  (10)对于水流、波浪、风力、降水以及其它因素可能引起起路基破坏的,均应设置防护工程。在冲刷防护设计中,可综合考虑河道整治,使防护工程收到更好的效果; 
  (11)对于冲刷防护,一般在水流流速不大及水流破坏作用较弱地段,可在沿河路基边坡设砌石护坡、石笼和混凝土预制板等,以抵抗水流的冲刷和淘刷。需要改变水流或提高坡脚处的粗糙率,以降低流速、减缓冲刷作用时,可修筑坝类构造物。对于冲刷严重地段(急流区、顶冲地区),可采用加固边坡(砌石护坡)和改变水流情况的综合措施;水下部分可视水流的淘刷情况,采用加固边坡(砌石护坡)和改变水流情况的综合措施;水下部分可视水流的淘刷情况,采用砌石、石笼或混凝土预制板等护底护脚。砌石基础应置于冲刷线以下0.5~1.0m,水上部分采用轻型防护即可; 
  (12)综合防护应遵循实用、经济、美观的指导思想,明确为行车服务的目的,在实用、经济的前提下,力求边坡绿化三季有花。 
  2、在山区公路工程建设中的指导思想应该建设与绿化同步进行。边坡绿化常用的方法有钢筋水泥框格法、植生卷铺盖法、客土植生带法、纤维绿化法、生态多孔混凝土绿化法、厚层基材喷射绿化法等。其中客土植生带法、纤维绿化法、生态多孔混凝土绿化法、厚层基材喷射绿化法可用于岩石边坡绿化。但是客土植生带法、纤维绿化法和厚层基材喷射绿化法共同弱点是强度很低不能承担边坡防护作用,并且客土植生带法只能用于缓边坡,纤维绿化法和厚层基材喷射绿化法存在保水性能差、不耐旱等缺点。生态多孔混凝土绿化法强度比较高防护作用好,但也存在为植物提供养分能力差且成本过高。研究开发一种适合我国国情,对岩石边坡地既有一定强度和抗雨水冲刷能力达到防护作用又长期适应植物生长达到绿化目的的环保新技术是工程技术人员紧要任务。山区公路边坡综合防护推荐方案植被混凝土护坡绿化技术。 
  (1)、植被混凝土护坡绿化技术是采用特定的混凝土配方和种子配方,对岩石边坡进行防护和绿化的新技术。它是集岩石工程力学、生物学、土壤学、肥料学、硅酸盐化学、园艺学和环境生态等学科于一体的综合环保技术。植被混凝土是根据边坡地理位置、边坡角度、岩石性质、绿化要求等来确定水泥、土、腐植质、保水剂、混凝土添加剂及混合植绿种子的组成比例。混合植绿种子是采用冷季型草种和暖季型草种根据生物生长特性混合优选而成的。植被混凝土边坡防护绿化技术具体做法是:先在岩体上铺上铁丝或塑料网,并用锚钉和锚杆固定。将植被混凝土原料经搅拌后由常规喷锚设备喷射到岩石坡面,形成近10cm厚度的植被混凝土。喷射完毕后,覆盖一层无纺布防晒保墒,水泥使植被混凝土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防护层。经过一段时间洒水养护,青草就会覆盖坡面,揭去无纺布,茂密的青草自然生长。植被混凝土护坡绿化技术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岩坡防护与绿化问题。 
  (2)、工程防护喷射施工完成后,经过养护6天,混合植物种子中冷季型草种优先发牙,随继其它草种陆续发牙。由于植被混凝土配方的合理应用,植物生根快,长势旺。由于采用混合植物种子的生物生长特性的合理搭配,植物生长在抗旱、抗病虫害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性能。50天绿草成坪,完全覆盖岩石坡面。此后基本上不必人工养护,可以自然生长。 
  (3)、喷射施工完成后经养护48小时,植被混凝土就会产生一定的强度。6天后就能抵抗暴雨冲刷。由于植被混凝土厚度和密度的控制,其渗漏性能比较弱。因而有利于岩石坡面和植被混凝土之间的胶结。一年来经过风吹雨打、烈日暴晒植被混凝土没有发现裂缝和脱落现象。 
  五、结束语 
  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山区公路建设的公路等级越来越高,深路堑、高路堤、桥梁与隧道工程必然不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较严重,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环境脆弱,地质灾害易发。因此为了保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节约投资和保护生态环境,山区公路工程建设各方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前期的地质工作一定要认真细致,勘察设计阶段多花些钱和时间,尽量详细地查明地质条件,避免地质隐患,对于山区公路建设来说会节约大量的投资和工期。设计阶段的地质勘察工作必须加强,要达到必要的深度。施工单位要加强地质技术力量,业主单位也要增加地质技术人员,岩土工程监理工作要加强。单纯依靠前期地质工作对地质客观规律和地质环境的认识是不够的,在设计施工运营的全过程中要不断的加强地质工作。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虽然进行了前期地质勘察工作,在施工和运营中出现地质灾害也是正常的。设计阶段深入细致的地质工作可以使施工时不出现大的地质灾害,施工阶段的细致的地质工作可以使运营期间不出现大的地质灾害。公路勘察设计、施工、建设及运营管理单位一般岩土工程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应加强人才培养,适应山区公路建设的需要。 
  2、本文提出了山区公路边坡综合防护原则;岩石边坡植被混凝土边坡防护与绿化技术经过自然气候和植物生长周期的检验,证明植被混凝土在岩石边坡防护作用和绿化效果是满足交通功能、生态功能、绿地景观的要求。岩石边坡绿化它涉及岩石力学、生物学、土壤学、肥料学、 园艺学和环境生态学等多个学科,还有许多工作问题需要试验、需要研究、需要创新。 
   
  参考文献: 
  [1]李锦.浅议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地质工作. 甘肃科技 
  [2]张俊.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地质概述. 山西交通科技 
  [3]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 北京公路 
  [4]林万明.高速公路的空间环境与景观设计. 中国园林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