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理工类论文 > 工程建筑 > 正文阅读资讯:论马清运在中国的建筑实践

论马清运在中国的建筑实践

[作者:未知[来源:本站整理]| 打印 | 关闭 ]

相对低下的中国的现状下,片面地强调建筑的精细,本身就是不切合实际的做法。马达斯班的高效率的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也是这立场的另外一个反映。马清运在讲座里面曾经提到,对于建筑师被资本利用的必然命运,一部分建筑师选择了孤傲的对立态度,学校成了,他们最好的一块阵地,另一部分选择了完全的放任自流,而他认为会有第三条路存在的可能性,而愿意去加以探索。
  在设计的人手点上,马清运和REM都认为,城市是设计策略的源泉,而建筑师对城市的态度是一种“回应”(reaction)。REM认为,在后现代时期,知识分子已不可能先知先觉并抑制问题的发生,而是对现实的回应……在马达斯班设计的宁波中心商业广场中,从城市的设计出发点和对城市的回应态度也贯穿了设计的整个过程。
  在设计的方法上,马清运运用的是和KOOLHAAS类似的图表(diagram)的研究方法以获得有效的策略。图表在荷兰建筑师中应用得非常广泛,其作用在于将抽象的数字通过图形的面积、高度等具体的量化,从而易于比较。马清运重视在设计前的研究工作以得出指导设计的策略,而图表法是他在研究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方法。 论文网在线 www.lunwenwang.com

  马清运在中国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中带着REM的影子,这是他的求学过程所决定的。是否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逻辑关系:在建筑学界欧洲中心论的大背景下,REM KOOLHAAS提出要关注亚洲问题,关注中国的高速城市化问题。不是用欧洲城市化的理论和实践来套用,而是把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和欧洲放在一个平行的地位上,在这个全新的环境中研究问题。而身为一个欧洲人,鉴于文化背景、语言等,REM在中国行走江湖终有所不便。于是有了中国人,跨文化背景的马清运,基于REM的理论,在中国进行建筑实践,同时丰富和创造自己的理论。简单一点说,是否能说,马清运在中国的建筑实践,是REM KOOLHAAS关于中国的“快速”城市理论的延续和应用?
  而这正是关注马清运的建筑活动的原因。换句话说,这是马清运和其他的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师的根本区别之处。马关注的问题: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建筑和城市的互动关系问题,以及马达斯班在中国的建筑创作大环境中积极地面对商业主义的建筑实践。比起研究梁柱的交接关系,研究开窗开门的方法,研究一小盒子放在房子什么地方较好,要更加对中国建筑界在当前中国大环境下的建筑创作,有指导的意义。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