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掘工作面粉尘综合治理技术的探讨
【摘 要】采掘工作面是煤矿井下主要生产地点,工作人员集中,设备多而复杂,因此,该区域的粉尘控制问题一直为世人所关注。本文将结合工作实际,探讨采掘工作面粉尘的来源及综合治理技术。
【关键字】采掘工作面;粉尘;综合治理
在采掘工作面是煤矿井下主要的产尘源,也是作业人员和电器机械设备高度集中的工作场所。为消除采掘工作面各生产工序的粉尘污染,根治煤尘危害,必须采取综合防尘措施。
1、采掘工作面尘源的形成与分布
煤炭生产过程中,所有环节和工序都会产生粉尘,如打眼、爆破、采掘机械割煤(岩)、风镐落煤、装载和卸载、运输、转载、放顶、采空区充填、锚喷支护、巷道撒布岩粉、箕斗或矿车提煤(岩)等。按产尘来源分析,在现有防尘技术条件下,各生产环节所产生的粉尘(浮尘)量比例关系大致如下:采煤工作面产尘量,占45%~80%;掘进工作面产尘量,占20%~38%;锚喷作业点产尘量,占10%~15%;运输巷道产尘量,占5%~10%;其他作业地点产尘量,占2%一5%。需要指出的是,井下各生产系统及工序环节的产尘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而在发生变化。煤矿粉尘的主要来源是采掘、运输和锚喷等作业场所,其中,以采掘工作面的产尘量最大,占矿井全部粉尘量的80%以上,对矿井安全生产和矿工的身心健康的影响也最为严重。因此,分析与研究采掘工作面尘源的形成及其分布,对有针对性地实施各项防尘措施具有重要作用。
2、采掘工作面粉尘综合治理技术
2.1采煤工作面粉尘综合治理技术
目前,我国采用的采煤机绝大多数是滚筒采煤机,滚筒采煤机旋转截煤基本实现了湿式作业。
(1)改进采煤机结构减少粉尘生成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通过改进采掘机械的结构及其运行可以使截齿前的压固核减小,粉尘的生成量降低。当滚筒采煤机落煤时,煤尘生成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滚筒形状、截齿结构及数目、滚筒转速及其与采煤机牵引速度匹配情况、截齿在煤壁上的截深以及螺旋叶片的装煤能力等。
(2)采煤机湿式除尘
尽管通过改进采煤机结构可以减少煤尘的生成,但只有良好的湿式除尘措施与之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除尘效果。采煤机湿式除尘时,要注意不能使原煤过分潮湿,一般情况下,每立方米原煤最多可喷洒20L水(相当于增加煤的平均水分1.5%)。采煤机湿式除尘的主要途径是采用煤层注水和采煤机内、外喷雾系统。喷嘴装在滚筒叶片或截齿上,将水从滚筒里向截齿喷射,称为内喷雾
Tags: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