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所得税在新企业会计准则背景下的纳税调整
得税费的确认、计量以及披露进行了规范,而纳税调整所需要研究的内容即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与获得。但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所得税会计处理上不管采用的是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最终的结果均不能够影响该企业同期应纳税额的增减。我们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给出企业应纳所得税税额的计算公式:
其中,Q——企业应纳所得税税额;
S——企业应纳税所得额;
p——适用税率。
对于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这里给出两个计算公式:
S=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S=收入总额—准予扣除项目金额
现行的税法法规中并没有针对于收入总额进行明确的规定,只是通过列举的方式对归属收入的类别进行了说明,税法上所讲到的收入就相当于会计上提及的收益,但其内容上相比较会计收益而言又广泛许多。实际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企业通常会采用纳税调整的方法,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之上,再去计算应纳所得额的具体数值。由于纳税调整的项目比较多,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有重复计算、多次计算等情况的发生,所以要设置调整账目以辅助进行纳税调整。会计上有合并分录的说法,在处理应纳税所得额调整时,可以直接进行与会计处理相反的一笔分录,金额的具体数值是按照会计与税法二者之间的差异来给出的,将这一笔会计分录转到“会计利润调整”中,使得应纳税所得额等于税前会计利润与会计利润调整之和。
会计与税法之间存在的差异有很多,在六大会计要素中,资产、负债、收入、费用都存在不同之处。企业资产经过耗用、折旧、摊销、减值等过程后,转化为费用;或者资产通过提前收回、到期出售来转化为收入。资产的差异通过收入或者费用来反映出来,而收入、费用上存在的差异又最终反映在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上。所以,企业在进行纳税调整时,应该更多地注意收入、费用方面的调整。企业纳税申报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纳税调整,纳税调整的增加项以及纳税调整的减少项,是预缴所得税申报表以及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中所集中反映出来的内容。下面给出纳税调整净额的计算公式:
纳税调整净额=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收入调增额+因成本费用多计产生的调整额
—(收入调减额+因成本费用少计产生的调减额)
上式中纳税调整净额是指,在会计与税法存在差异的前提下,纳税申报时对应纳税所得额的部分收入及费用进行调整,所调整的这部
其中,Q——企业应纳所得税税额;
S——企业应纳税所得额;
p——适用税率。
对于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这里给出两个计算公式:
S=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S=收入总额—准予扣除项目金额
现行的税法法规中并没有针对于收入总额进行明确的规定,只是通过列举的方式对归属收入的类别进行了说明,税法上所讲到的收入就相当于会计上提及的收益,但其内容上相比较会计收益而言又广泛许多。实际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企业通常会采用纳税调整的方法,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之上,再去计算应纳所得额的具体数值。由于纳税调整的项目比较多,在实际工作中难免会有重复计算、多次计算等情况的发生,所以要设置调整账目以辅助进行纳税调整。会计上有合并分录的说法,在处理应纳税所得额调整时,可以直接进行与会计处理相反的一笔分录,金额的具体数值是按照会计与税法二者之间的差异来给出的,将这一笔会计分录转到“会计利润调整”中,使得应纳税所得额等于税前会计利润与会计利润调整之和。
会计与税法之间存在的差异有很多,在六大会计要素中,资产、负债、收入、费用都存在不同之处。企业资产经过耗用、折旧、摊销、减值等过程后,转化为费用;或者资产通过提前收回、到期出售来转化为收入。资产的差异通过收入或者费用来反映出来,而收入、费用上存在的差异又最终反映在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上。所以,企业在进行纳税调整时,应该更多地注意收入、费用方面的调整。企业纳税申报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纳税调整,纳税调整的增加项以及纳税调整的减少项,是预缴所得税申报表以及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中所集中反映出来的内容。下面给出纳税调整净额的计算公式:
纳税调整净额=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
=收入调增额+因成本费用多计产生的调整额
—(收入调减额+因成本费用少计产生的调减额)
上式中纳税调整净额是指,在会计与税法存在差异的前提下,纳税申报时对应纳税所得额的部分收入及费用进行调整,所调整的这部
Tags:
上一篇:对高等学校财务管理问题的思考下一篇:基于税收征纳主体关系的税务筹划研究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