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经济类论文 > 会计论文 > 正文阅读资讯:浅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吕荣[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会计工作是维护企业财务安全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会计信息失真不仅严重影响着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在界定相关概念和类型的基础上,从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制度、人员素质等方面分析了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对策
  
  前言:财政部2011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结果显示,广东宏远集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向税务部门报送的报表与审计报告后附报表不一致,资产相差2.44亿元,中国石化集团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长岭分公司2009年度发放的职工工资津贴中1416万元未扣缴个人所得税,兰州铁路局长期挂账职工福利费—医药卫生费结余,多计成本、少计利润1.26亿元。由此可见,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已经日益严重,不仅造成企业资产的大量流失,严重地干扰了企业的运行秩序,而且损害了公众利益,助长了贪污腐败,诱发经济犯罪。因此,改变现状已显得迫在眉睫。本人将在此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与分类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
  会计信息,是指会计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及结束后采用一定的计算及记录方式所形成的会计资料及经济活动内容。会计信息失真,是指在会计填制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时,所依据的凭证不真实,或所体现的经济运行成果不真实的现象。这种失真的情况,很有可能会导致企业的经济流失、被盗用等现象,这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秩序。
  (二)会计信息失真类型
  会计信息包括多种,所以会计信息失真的类型也不是单一的。会计信息失真包括了有意失真和无意失真两种类型。
  1、无意失真
  在会计的日常工作中,登记会计凭证、会计账簿时难免会有错记、漏记、多记和反记等情况的出现,这样就会造成相应的会计信息出现错误,即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这叫做无意失真。即使这种情况是在偶然情况下出现,但同样影响到了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利益。所以,在日常的会计工作中,我们同样要注重这一系列的问题,做到登记无误,严格管理,以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出现。
  2、有意失真
  在企业的会计工作中,无意失真仅仅是偶然现象,而有意失真却是时常出现。有意失真就是指会计人员或相关人员有预谋的、有目的的进行会计信息的造假与篡改,从而可以达到为自己牟利的目的。这种失真往往都较难发现,隐藏的很深,其中包括了会计凭证的伪造、变造,会计数据的虚报及漏报等,即通过制造虚假的会计凭证,从而从中获利。这里最为突出的就是会计人员或相关人员在记账、查账过程中进行有意隐瞒,这样的会计信息失真可以是个人行为,也可以是群体行为,而且这种情况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影响最为严重的,更重要的是,这不仅是一种影响企业发展的不道德行为,更是一种违法行为,是必须得到惩戒的。这种造假行为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种:
  (1)伪造、编造会计信息;
  (2)设置账外账;
  (3)上级指使、胁迫;
  (4)故意歪曲事实,对账簿改头换面;
  (5)企业的经济业务收入及收益等进行体外循环等。
  二、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企业中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众多的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呢?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一)企业外部环境欠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计法规制度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会计法》的发布实施对我国会计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情况也很普遍,对企业造假的处罚力度轻,纵容了会计造假,使得一些人敢于铤而走险,以身试法,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利益主体多元化促进了企业经营者们的发展积极性,同时也引发了许多追求个人利益的不良社会风气,而这种情况在与钱打交道的会计工作中是最容易出现的,加上外部会计监督体系不够完善,从而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二)企业内部制度缺失
  会计信息失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与企业的管理制度有关。在企业内部,对于会计的部门规章及相应的管理条例设置的十分简陋,使得会计管理制度不完善,而且许多部门在履行制度时也不够严谨,造成了会计人员的会计素质淡薄,法制观念不强,面对工作总是敷衍了事。许多企业上层领导并不注重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已有制度并不能够发挥相应的作用,正是因为这些不完善的条例及制度,给会计人员及腐败人员制造了“牟利”的机会,从而滋生了会计造假、信息失真的现象。
  (三)会计分工和职权不清
  在许多企业中,会计工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规划,仅仅是成立了相应的会计部门,并没有将其进行正确的分工,使得会计部门职权分离不清晰,岗位分工不明确,尤其是在核算与审核时没有将人员相互分开,导致放纵了会计信息的编造与伪造的现象,使得重要经济业务的批准和报告得不到很好的管理与履行,内部审计工作也难以得到完善与执行,最终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状况的出现。
  (四)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
  管理层担负着对企业各部门的管理及掌控,所以,如果管理层人员素质不高,就可能会假公济私,利用自己职权之便,进行会计信息的伪造、变造及漏报等,从而能够为自己牟利,从中获取利益,导致企业及单位的经济利益受损,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导致企业的发展受到阻碍。会计是一项要求严格、与企业的经济利益直接相关的工作。所以,会计人员的素质一定要高,要有良好的记账及工作习惯。但是,大多数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不能够做到良好的会计确认、计量及报告,操作技能及专业知识都不够充足,对于会计相应的规范及条例的认识也不够充分,尤其是一些年轻的会计人员,对于复杂的会计业务无法很好地处理和完成,直接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五)应用会计电算化的缺陷
  会计电算化是一种为方便会计人员工作的一种信息技术,随着会计行业的发展,会计电算化也得到了极大的推动,在企业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是,大多数会计人员计算机水平有限,而且随着信息化技术在会计行业的应用,软件设置上的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例如会计信息的外泄或黑客盗取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就导致了会计工作时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也同时威胁了企业及单位的财产安全。
  通过以上的介绍,可以发现,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只有“多管齐下”才能有效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首先,要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要加强立法,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加快制定和出台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尽量克服或者减少会计法规、准则的不确定性,严格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制定有关信息质量法律规范条款,使会计法规更具可操作性,堵住会计信息失真的漏洞。其次,全面提高全体员工的会计法律意识,使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成为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的自觉行为。最后,制订相应的处罚措施,把编造虚假会计信息同制售其他假冒商品一样,严惩不怠,使虚假的信息一产生便受到严厉的查处,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系
  首先,完善政府对企业的经济指标考核体系,要改进单纯追求数字的业绩考评体系,把企业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局部利益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全面考核干部。其次,政府要积极转变职能,通过财政、税务、工商和审计等多部门共同努力,加大监督和监管力度,发现问题要按规定从严惩处。最后,要加强和完善以注册会计师为主的社会监督体系,注册会计师在进行业务监督中,要坚持公正的原则,严格依照国家有关的法规、制度执业,不允许有舞弊行为,不让会计信息失真有存在市场。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