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企业ERP管理环境下的财务风险管控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ERP管理逐渐成为现代企业尤其是中央大型企业管理的主流形式;离开ERP管理,企业集团化运作几乎寸步难行。为此,我国专家和学者纷纷开展对ERP管理及其相关管理领域的理论与实务性研究,包括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流程化管理等,提出了很多创新性、建设性的观点。本文作者以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借鉴吸收专家和学者现有研究成果,立足于财务管理工作实践,重点结合工作环境和管理经验,从微观角度研究现代企业在ERP管理环境下,财务风险(合法合规风险、财务操作风险、信息质量风险)管控中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探讨财务风险管控的有效做法,提高财务风险预控效果,供企业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ERP管理 财务基础管理 财务职能 流程管理 管控关口
企业要提升财务风险管控效果,首先应确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的管理思想,并从财务基础管理、ERP管理系统、风险产生源头、业务过程管控、强化财务监督等各方面开展系统化工作,全面有效地防控财务风险。
一、强化财务基础管理,夯实财务风险管控基础
ERP管理的广泛使用在形成高效率业务集成的同时,也使得企业往往忽视了财务职能在企业管控中所发挥的效能和作用,弱化了财务部门在风险管控过程中的地位,忽略了财务基础管理的重要性。我国财政部于1996年发布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对企业会计业务处理予以规范,明确了企业财务机构职能和会计业务程序。
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企业会计业务严谨的程序为:提交业务凭证→审核业务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记录账簿→稽查会计科目→编制会计报表→编制财务报告。从上述程序中,我们不难看出,“两审一查”(即审核业务凭证、审核记账凭证、稽查会计科目)是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根本保证。但是,在实行ERP管理后,企业通常过于依赖信息集成,而将会计业务处理程序简化为:提交业务凭证→生成记账凭证→系统自动记账→自动生成报表→编制财务报告。由此可见,简化的会计业务流程虽然大大提高了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却忽视了“两审一查”的财务信息质量保证的关键环节,相应增加了财务操作风险。
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ERP管理系统未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岗位,以致财务机构人员无法履行职能;二是财务机构人员管理意识淡薄,未认真履行财务
Tags: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