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审计是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
五、管理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审查
1.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情况。一是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合法性,凡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内部控制制度一律应予以废除。二是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结合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规模、业务特点、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经营环境等因素对其合理性进行综合考虑,注意制度之间的综合平衡。三是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覆盖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能否对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控制。四是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协调性,审查各事业部之间制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存在不协调,甚至相互“打架”的现象。
2.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一是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否贯彻执行。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重点制度测试,观察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否得到有效执行;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过程中是否建立了必要的信息反馈环节,能否将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偏差及其原因及时反馈给管理部门,以便管理部门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审查企业是否对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及其效果进行考核,促进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得到有效执行。二是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经济性。审查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以后,是否规范了管理,使各个环节得到有效控制,从而降低了成本、减少了损失浪费、提高了企业工作效率,因而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执行所花费的成本与其能够实现的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匡算出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能否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带来多大经济效益。
六、开展管理审计的必备条件
1.领导重视是开展管理审计的前提。企业管理者要认识到,开展管理审计是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是强化企业管理的需要,是企业是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实践证明,企业管理者高度重视管理审计,是开展管理审计的前提条件。一是理顺关系。在本公司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在审计委员会隶属下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二是配备人员。企业管理者应给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强有力的审计人员,这些内部审计人员应该熟悉企业管理,懂得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娴熟的会计和审计技能。企业管理者要对内部审计机构的人、财、物诸方面给予支持,为他们提供工作上的便利。三是建立激励机制。企业要建立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考核评价制度,对他们的工作及业绩进行客观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对他们所做出的贡献予以表彰和奖励,以利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培养团队是开展管理审计的基础。开展管理审计,必须要有一支强有力的审计团队。这支团队的成员一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遵纪守法,不谋私利,作风严谨,客观公正,勤奋工作,讲究诚信,保守秘密,客观地披露所了解的全部重要事项;二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熟悉会计、审计、统计、经济活动分析、税务、金融、管理、市场营销、工程技术、运筹学、企业管理、质量控制和人力资源、写作及计算机知识等方面的知识;三要有较强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注重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采用合适的交流方式,与被审计部门及人员心平气和地交换意见,融洽彼此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审计环境;四要顾全大局,正确处理个人与团队的关系,避免孤军作战,团结一致,和衷共济,共同做好管理审计工作;五要处理好管理审计与服务的关系。在管理审计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不仅是监督,更是一种服务,是把监督与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对企业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务。
3.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从事管理审计的人员提高素质的基本途径是不断接受后续教育和自学。企业管理者要以人为本,高瞻远瞩,高度重视管理审计人员的学习。企业可以通过在职培训、学术研讨、知识问答、业务进修、实战练兵、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网上互动等形式,为审计人员搭建知识平台,着力丰富管理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具有精深的法律知识,较高的政策水平,成为出色的理财专家,优秀的管理人才,合格的管理审计人员。形势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从事管理审计的人员要具有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养成勤奋自学的良好习惯。审计人员要通过孜孜不倦的自学,获取丰富的与审计(特别是管理审计)相关的知识,从事管理审计的人员要懂政治,懂经济,懂法律,懂政策,懂财会,懂工程技术,懂管理,懂交际,懂电脑,真正成为在从事管理审计工作中驾轻就熟的知识型和技术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1]徐秀艺.内部控制发展方向[J].会计之友.2009(4):42
[2]杨鸽.提升企业内部审计成果有效利用的探讨[J].企业导报.2010(4):141
[3]孙爱文,尹质荣.财务收支审计的“四个着力点”[J].审计与理财.2008(10)
[4]王新峰.加强我国企业内部审计[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8)
Tags: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