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中等教育 > 正文阅读资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之我见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之我见

[作者:孟祥华[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学生对电脑的认知程度、操作水平、接受能力等各方面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现象。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的开展,全面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非一朝一夕所能,需要我们长久坚持,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懈努力。
  【关键词】 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1)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
  (2)信息能力: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3)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4)信息道德: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2.1学生问题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来源不同地区的学生,在学习兴趣、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发展不平衡,计算机学习能力也参差不齐。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内在的特殊性与极强的操作性,不同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不同的适应程度。如,有的学生早就接触到电脑,甚至会处理电脑死机等常见故障了,而有的学生却从没碰过电脑;有的学生已经会五笔打字了,而有的学生却还不熟练指法。这就造成了在同一个班里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两极分化的现状。
  2.2教学方法问题
  目前的大部分学校共同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班级容量大,一个教师需要同时面对五六十个上机的学生。又因课时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很好地顾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这种“齐步走”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学生也难以把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目标,进而使教与学难以协调,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中等学生提不高、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
  2.3教学评价问题
  评价对教学具有激励、导向功能。目前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体系过于简单,主要以分数衡量信息技术的教与学,以学校的升学率为追求目标。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容易导致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同时,用同一尺度来衡量不同的学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而这种提高不只是考试分数所能涵盖的,它既表现在学习结果上,更表现在学习过程及实际操作中。因此,对信息技术教学评价系统作进一步改革是极其必要的。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3.1对因材施教模式的探讨
  3.1.1因材
  “因”即根据、依据;“材”即人,指学生;“施”指实施、实行;“教”指教育教诲。“因材”,就是教师要深入研究每个学生,掌握每个学生的能力基础和学习行为特点,预测每个学生的发展方向。学生的个别差异总体上分为两大类:智力差异和非智力差异,其中学生的智力差异主要表现为智力水平差异、智力类型差异、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学生的非智力差异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心理差异等方面。鉴于学生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对其发展的重要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进行因材施教,采取相应策略开展教学。
  3.1.2施教
  “施教”即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实施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的针对性教育。从辩证角度看,“因材”是“施教”的前提和基础,“施教”是“因材”的目的和途径,离开“因材”的施教,就是盲目的教育。在教学中,一种教学方法对A有效,对B就不一定有效,对C可能起反作用。因此,教师要开启每个学生的心灵之锁,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施教,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
  3.2因材施教在分层教学中的课堂实践
  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特点等因素,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化发展。分层教学是针对班内全体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因材施教,能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2.1学生分层
  分层教学首先应考虑学生层次的划分,以学生的学来定教师的教。可按学生的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情况、接受能力及发展空间进行分层按学生的双基情况、接受能力及发展空间分层:
  A.层电脑操作基础好,接收能力强,学习能力强,思维活跃,学习兴趣浓厚
  B.层各方面能力都比较一般,课堂学习中能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C.层双基情况较差,对电脑缺乏兴趣,接受能力及学习能力都比较差。
  学生分层之后,再根据“水平相近,一定差距”原则进行分组。水平相近的学生(AB、BC组合)分为同桌,水平有差距的学生分在同一组(一组四桌,两桌基础较好的,两桌基础较差的,周期性调整)。在分层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2.2备课分层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将教学目标分成不同的水平层次,有不同的侧重内容。
  3.3授课、训练和辅导分层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A、B、C三组的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时都统一要求,统一教学。因为这一部分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而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差异不大,时间分配大概在1/4的时间。余下时间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指导。在此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三点:一要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对低层次的要扶着走,对高层次的要放手走,并促进各层次的相互递进;二要研究知识体系本身的层次要求和学生的能力发展要求,使两者有机结合;三要妥善安排课堂教学时间。
  四、结语
  信息技术作为新课程学科架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尤其是研究性学习的加入,其设计更应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自信、自立的意识,积极地为学生设计利于其个性发展的情境。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认真研究,勇于探索更多、更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为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全面提高与发展服务。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