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语义演变探析
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是成语演变的前提,成语的演变正是为更有效地实现语言这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功能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结果。
(一)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造成语义演变
人们的生产活动是一步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因此,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也必然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成语的语义也就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向精细发展。
1.比喻义和引申义的语义派生,既是人们主观认识深化的结果,也是成语语义演变的重要方式
如“脱胎换骨”,原为道家语,指经过修炼和服食丹药,脱去凡胎,换俗骨为仙骨。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这条成语按照原意显然已没有多大的使用价值。但是,用它来比喻人们文章写作的方法,却又恰到好处,因此,该成语后又被人们用来比喻师法前人不露痕迹,而命意技巧都有所创新。后又因字面义中“改变”之彻底(“脱”“换”),故又用来比喻彻底改变观点立场。
再如“信口雌黄”,原作“口中雌黄”,指随口更正不恰当的话。由于“随口更正不恰当的话”与主观的立场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也可以是篡改事实,不顾事实地随口乱说,因此,后世多作“信口雌黄”,引申为不负责任地随口乱说或妄加评论。
可见,成语派生的比喻义和引申义,不仅使成语满足了语用的需要,并使之成为绝大多数成语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且也使成语获得了更加广泛的使用性和更强的交际功能,当然,也就造成了成语语义的演变。
2.随着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情感发生了改变,部分成语的感情色彩义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
如“独善其身”,语出《孟子·尽心上》,原指虽做不上官,处于贫穷境地,也要搞好自身修养,自我完善。这个成语在封建社会里作为士人处世的一条准则,对于教导士人立身修德,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是褒义词。但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及世界观、价值观的改变,这种穷则消极避世,只注重个人修养的处世准则,显然与新时期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是相违背的,因而演变成了一条贬义成语。
又如“循规蹈矩”,原指一举一动都合乎规则、标准或礼法。但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这种“一举一动都合乎规则”的要求与新时代人们追求创新求变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显然是格格不入的,这种要求在人们现代的思想观念中无异于“墨守成规”。因此,其语义也就由第3版《现代汉语词典》(1996)中的“遵守规矩”演变为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2005)中的“现多指拘泥于旧的准则,不敢稍作变通”,其感情色彩也由褒义演变为贬义。
成语感情色彩义的演变,既是人们思想认识水平提高的结果,也体现了人们重视冥想和内修的程度减弱,强调成就与个性的程度增强;体现了强调整体和谐的程度减弱,强调理性与原则的程度增强的思想观念的变革。(左林霞,2004)
(二)成语构成成分意义的变化造成语义演变
汉语成语是千百年来,经过人们创造并相沿习用的古老词语,它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特征。如保留了许多的古语词,构成成分大都保留了古汉语的词义,这就导致了汉语成语在演变过程中部分成语的语义随着其构成成分古今意义的变化而使成语语义发生了演变。
如“千门万户”,原指多而密的门窗,形容屋宇广大。《说文·户部》:“户,护也。半门曰户。”但随着“户”的意义的改变,“半门”的意义逐渐消亡,“户”的常用意义变为了“门”“人家”“住户”,“千门万户”的语义也就演变为“形容众多的人家住户”。
再如“美轮美奂”,原用来形容房屋高大美观。轮:高大;奂:众多。但在现代汉语中,“轮”中的“高大”义已经消失;“奂”的语义由于太过书面化,变得极不常用。因而原成语中“高大”“众多”的义素在语用中逐渐脱落,只留下“美”的义素,并成为核心义素不断强化。因此,该成语的语义也逐步演变为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2005)中的“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三)成语结构形式的特点造成语义演变
1.成语结构形式的特点导致了一些成语部分语义表面上的缺失和隐含,造成了人们在语用过程中对这些成语语义理解上偏移,继而习非成是,导致了成语语义的演变。
成语作为一种结构定型,意义凝炼的固定短语,往往是以“四字格”形式对史实、典故、诗文所作的精炼的概括,在形式上当然不可能涵盖太多的信息,这就造成了一些成语部分语义在表面上的缺失和隐含。而且,绝大多数成语语义并不是成语构成成分意义的直接组合,而必须经过思维的联想补充成语表面缺失和隐含的语义内容,继而推导理解整个成语语义。因此,在理解和使用这些成语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人们对其中部分成语语义理解上的偏移,望文生义,进而导致了这些成语语义的演变。这正如赵元任(1985)所说:“(语言)演变的最大社会力量之一是中国人所谈的‘习非成是’。错两个固然变不成正确,但是次数多了,什么错误都会变成正确。”
如“闭门造车”,其原意是“关起门来造车,由于按照统一的规格,所以用起来自然与道路上的车辙相合”。可见,在其原语义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即“按照统一的规格制作”。然而,由于这一信息在成语表面形式上并未显示出来,人们在语用过程中,很容易忽略这一重要前提,于是依据人们主观的认识水平,用最常用的、最熟悉的意义,即该成语表面形式所反映出来的意义理解该成语的语义,从而形成了与其原语义完全相反的语用意义——“关上门来盲目造车”。“闭门造车”的语义也就逐渐演变为“关上门造车,比喻只凭主观办事,不管客观实际”。
又如“感同身受”,原指内心的感激就如同亲身受到恩惠一样。然而,从成语的原语义来看,成语原本所包含的一些核心义素在成语表面形式上大量缺失和隐含:“感”表示“感(激)”,“受”的所指“恩惠”已经缺失。因此,人们在语用过程中,当然很难与原语义联系起来,而是依据成语表面形式所反映出来的“感觉如同亲自经历一样”这一最简单、最直接的意义来理解该成语的语义,长此以往,也就形成了该成语语义新的约定俗成。《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已将该成语的语义修订为此义。
2.由于汉语成语在形成时,绝大多数由古汉语中的单音节词构成,因其多义性的特点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偏移,从而导致了部分成语语义的演变。
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自然造成了单音节词的多义性,这在成语中体现明显。由于这种多义性,自然容易造成人们对成语理解的偏移,从而导致成语语义的演变。如“与人为善”,原义指同别人一起做好事,赞助人做好事。但是,“善”既有“善人”“善行”之义,也有“和善、友好”义(《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最终,该成语的语义在人们的使用中演变为“多指善意帮助别人”。
当然,双音节词语的多义性,同样容易造成人们对成语语义理解的偏移,从而导致成语语义的演变。如“八面玲珑”,原指窗户多而明亮。但是,“玲珑”除了指“空明貌”之外,还有“精巧貌”和“灵巧貌”之义(《汉语大字典》缩印本)。因此,当人们的言语交际中也出现这样的语用空位时,该成语的语义自然就会在人们的使用中发生演变——形容人处世圆滑,不得罪任何一方。
(四)成语结构形式的变化造成语义演变
1.构成成分变化造成的语义演变
如“好行小惠”,原作“好行小慧”,指喜欢卖弄小聪明。但如果抛开“慧”与“惠”的通假关系,要把“喜欢卖弄小聪明”的语义转变为“指喜欢给人一些小恩小惠”,显然缺乏根据,也不太可能。相反,这种转变只有通过“惠”与“慧”的通假关系,即通过形式上的变化才能使这种语义上的演变变得顺理成章。又如“自顾不暇”,原作“自固不暇”,指自己连坚守都忙不过来(哪里还顾到别的事情)。后世多作“自顾不暇”,表示连自己都顾不过来(哪能再管别人)。
2.结构方式变化造成的语义演变
如“得心应手”,原作“得手应心”,指操作顺手,与心思意念相适应。后世多作“得心应手”,指心里怎么想,手里就怎么做。形容运用自如。又如,成语“每况愈下”语义的演变,显然同样来自于其结构方式由“每下愈况”到“每况愈下”的演变了。(史式,1979)
Tags: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