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学科教育 > 正文阅读资讯:从儿童期待视野角度探讨哈利·波特文学翻译

从儿童期待视野角度探讨哈利·波特文学翻译

[作者:崔慈行[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提供新的不同以往的审美经验。20 世纪60 年代后期,姚斯(Jauss)和伊瑟尔(Iser)作为康斯坦茨学派(Constance school)的主要代表人物首创“接受美学理论”(Reception AestheticTheory)。姚斯谈到了读者对阅读的作用。当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时,读者总是对作品具有某种意义的期待,读者的这种期待“能够激发自己回忆以往的阅读经历,引领读者进入一种特定的情感世界,并依次产生开端、中间和结尾的期待”。读者的期待视野是指“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的各种经验、文化修养、心理素质、知识水平、审美情趣、鉴赏水平等综合组成的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期待。通俗地讲,每一位读者在接触一个具体文学作品之前,都已形成了对作品的美学期待。读者的期待视野不仅由文学作品的风格决定,同时受制于读者对同类文学作品理解的相似经历。人们的期待视野与作品之间存在一定的审美距离,只有尽可能缩小这个距离,读者才能更容易接受这一作品。不同的读者具有不同的期待视野,正如姚斯所说,“文学作品并非是一个对每个时代的每个观察者都提供同样面貌的客体。它不是一座独自在那里显示其永恒本质的纪念碑。相反,它更像一部乐谱,在阅读中不断击打出新的乐曲”。基于以上观点,文学研究领域出现了新的研究方向:以“作者——读者”关系为研究中心,这是接受美学理论的主要思想。以往的观点是由于文本的客观性使得其意义固化,读者只能是主动接近文本意义。而接受美学和期待视野倡导读者的根本性地位,只有读者的阅读活动才能实现文本自身的意义。 (二)儿童期待视野的发展儿童的文学知识、生活阅历、阅读经历和文化背景等共同构成了儿童的期待视野。儿童的阅读经历可以通过自己读过的书籍以及对语言、主题、形式等方面的感知反映出来。在面对一个新作品时,儿童已有的阅读经历帮助其理解新作品。儿童的期待视野是建构而成的。这一建构过程主要有两种形式:有意识建构和无意识建构。有意识建构是指儿童以清晰的目的通过创造性活动有意识积累并获得的美学经历;无意识建构则是在美好事物的熏陶和渗透中,通过细微的行为活动所构成。作为接受美学核心概念的期待视野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核心要素,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影响巨大。另外,期待视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社会历史以及读者日常生活经历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读者对同一翻译作品也会形成不同的心理期待。即便是同一读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同一作品也会产生不同的期待。读者期待视野不断变化的特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