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教学管理 > 正文阅读资讯: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成才的内因探析

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成才的内因探析

[作者:王小元| 打印 | 关闭 ]

三、自我教育——成才的哲学判据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可见,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育过程即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内化过程。这也正如《学会生存》中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任何教育体系只为持消极态度的人们服务;如果任何改革不能引起学习者积极地亲自参加活动,那么,这种教育充其量只能取得微小的成功。”[4]如今的现实也表明,大学生不可能依赖他人、他物,而只能靠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力量在学校和社会上获得发展和提高。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主动发展,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如果主体不主动发展,任何客体企图去代替主体的发展都是徒劳无益的,甚至是适得其反的。在现实的认识和实践中,大学生经常会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只能消极接受外物或他人作用的被动的存在物,或任凭命运摆布,这样,他们就会放弃对外物和他人的依赖转而反求诸己,追求自我内在力量的充实。这些正印证了哲学的矛盾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对大学生来说,外部的教育和影响最终要通过内化才能转变为自己的东西,才能外化为行为。因此,自我教育能力强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感到空虚和孤寂,他们都有自己的人生方向,他们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在什么时间该做什么,自己将走向哪里,其使命又是什么。因此,只有自我教育才会使大学生更有思想、更有心智、更富哲理,才会得到更多的扩展;否则,就不可能真正成才。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曾说:“在新教盛行的英格兰的高等学府中存在着某种自我教育,这并不是高级长官的直接指示使然。在这些学府中,可以找到一种独特的思想氛围,也即一种公认的判断标准。随着这种氛围在投身于其中的个人身上的发展,这种氛围对个人就变成了双重的力量源泉:一方面,它给每个人的思想留下独到的印记;另一方面,它在他及其他人之间建立纽带。”[5] 
人的能动性在于不是靠外力而是靠自身推动,形成一种“自己运动”的状态。只有自我教育能使大学生的内在能力和积极性在教育的过程中得以发挥出来,并相应地凝结为越来越明显的结果。人的积极性所得到的回报作为活动结果的信息,反馈给自我教育者,又进一步肯定和强化了这种积极性。正像一句古老的西方谚语所说的那样,“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导致成功。”
四、自我教育——成才的素质必备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来临。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说到底是人的素质与能力的竞争。如今强调的素质教育,虽然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作用,但主要还是靠学生自我的作用,而人的素质具有明显的个性心理特征,因此,发展素质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在如今的时代里,素质、能力已成为一种不折不扣的资源、资本、财富。个人的素质如何,就直接决定着其社会活动和个人活动的实现状况,而自我教育能力更是一种无价之宝。因为个人是一切社会活动和个人活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一切社会活动和个人活动都要通过个人来表现、实现和驾驭。因此,高等教育的职责就是要发现并鼓励学生去发展自己的才学,从而使其实现提升自我、扩充自我的功能,因此,自我教育能力是未来人才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自我教育是在有自我教育的地方渐渐开始的。而自我教育则发端于对高尚的道德和伟大人物的心驰神往”,[6]并且是建立在对个人需要同社会需要之间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他们优化心理品质、提高自我素质的重要途径。 如今我国的教育是把各种不同才能的学生放置在同样的升学和制造文凭的生产线上,如果再缺少了自我教育,其结果就是教育的失败。青年学生的各种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乃至改变着他们的素质。因此,提高自身的素质是学生自我教育努力的目标。有自我教育能力的人就能够发现自己和别人在学习、生活方式方面的差异,发现自己的长处,认清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有机会依照自己发展的方式获取知识和技能,这样就不会遭遇不必要的痛苦或失败的经历。
由于自我教育能力是建立在自觉意识的基础上的,不是外力强加的,因而是一种现实的、高层次的能力。大学生本身就具有这种自觉的高层次的理性能力,他们能够自觉地教育自己、改造自己、规范自己、实现自己、超越自己。因此,我们应该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深信“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7]并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提高这种能力,促使其在成才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 鄭石岩.勝任自己[M].台湾:遠流出版,1990.8.
[2] 约翰·亨利·纽曼著.徐辉,顾建新,何曙荣译.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68.
[3] 苏霍姆林斯基. 姜励群,吴福生等译.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1984.97.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65.
[5] 约翰·亨利·纽曼著.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67.
[6][7]苏霍姆林斯基. 姜励群等译.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187~188.100.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