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礼貌原则中的语境因素
的文化因素造就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恭维别人时,中国人一般不会说“我喜欢你的……”来恭维对方所拥有的东西,因为此种表达方式在汉语中有“我很喜欢你的……我也想拥有这么一件东西”的言外之意,给人垂涎三尺之感。但是在英语文化中,这种表达方式则是直接表达自己恭维的礼貌方式。下面是一个中国大学生与一个美国大学生的对话:
Mike:Yougotanicewallet!
Li:Thank you.Mygirlfriend sentittomeasmybirthdaygift.
Mike:Oh,itlo ksfineandIreallyappreciateit.
Li:W el1.I’11askherwhereshegotit.
Mike:O··’K….thankyou.
Mike的恭维让误认为他也想买一个这样的钱包,结果使得双方的对话陷入尴尬的局面。
在中国,人们以“自贬尊人”为传统。汉语中有许多自谦语,如:寒舍、犬子、小女、在下、敝人、贱内、拙作等,这些自谦语往往就是尽力去遵守礼貌原则中的谦虚准则,放弃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在贬低自己的同时尊敬别人。在汉语中“你”的敬称是“您”,但英语中只有一个“you”,没有与“您”相对应的词汇。中国的“长幼之分”十分明确,对于长辈和上级的名字是不能直呼的,而在讲英语的国家里,小辈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一个中国留学生到美国朋友家做客,美国朋友向其介绍自己的父母:“Hi,Wang,thisismyfather,Jack。andthisismymother,Mayr.”在中国。对朋友的父母一般以“叔叔、阿姨”或“伯父、伯母”相称表示尊敬,但若此时这个中国留学生叫Jack“uncle”,叫Mary“aunt”不但不会达到礼貌得体,反而会使对方觉得莫名其妙。
在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中。对个人隐私的重视程度的不同常常也会使交往双方出现语用失误,而这种语用错误往往因违反讲话规则而显得粗鲁无礼。中国人一般认为对别人表示关心、热情是礼貌的表现,相互询问一些情况可以缩短彼此的距离。因此在初次见面时会互相询问对方的年龄、收人、职业等等。但是这在英语国家里则往往被看作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如果一个中国人在初次遇到一个美国人时问对方“Howolda~eyou?”会让对方觉得唐突、不礼貌,若对方是位女士,更z=~-ik其觉得这种问法非常无礼。
四、结束语
从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语言礼貌不是一成不变的。语言礼貌是个动态的过程,存在于现实的交际中。言语行为是否礼貌要受到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这两个语境因素的制约。因此,在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仅仅能说一口流利的外语是不够的,要结合语境,使自己的语言得体、有礼。
Tags:
上一篇:谈民办高校师资与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下一篇:谈启发式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