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教学管理 > 正文阅读资讯: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学科教学方式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学科教学方式探究

[作者:金彦霞[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师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来创造师生互动的氛围,备课往往起着重要作用,在设定的时间和阶段使学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至关重要。常见的教授法主要有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探究法等,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实践阶段,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最终实现师生互动氛围的营造。
  五、小结
  新课改的精神实质是为了真正贯彻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新课改为教学方式的进一步改革指明了新方向,随着新课改理念的逐步推广,它将涉及教学领域的方方面面,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会更加和谐向上。只有在教学方式上得到切实有效的转变,素质教育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新课改的精神内涵才会得到各位教师的把握与推行,因此,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等教学方式需要得到彻底的革新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陈时见.课程与教学理论和课程与教学改革[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 严育洪.新课程教学问题讨论与案例分析[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张德伟,何晓芳.新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出版社,2005.
  [5] 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 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8] 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