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摭谈
使动者,学生是被动者。实际上,这样的目标基本是从教师自己出发,即主要考虑教师“教”而非学生“学”,目标主体发生错位。其结果就表现为课堂教学老师“赶进度”,舍不得放时间给学生充分思考,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回答,违背了新课程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3.“目标”一味跟着“学生”跑。与第二点相反,一些教师片面认识新课程的“学生主体性”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就是让“教”完全围着“学”转,学生想学什么就教什么,想怎样学就怎样学。课堂教学常常离题万里,实际上误导或者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4.“目标”一味跟着“考试”跑。这种现象在毕业年级尤其突出。客观上现行的大部分考试较难,也往往忽略“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主观上很多教师仍未摆脱“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的应试观念,课堂教学目标完全围绕着知识和技能,至于另外两个维度,或者是空洞的几句话,或者干脆没有。
那么,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首先,效果的评价者是谁?新课程认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人,教是为了学,最后的落脚点应该在学生。因此,有效与否的落脚点应在学生学得怎样。其次,要明晰课堂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教育目标等不同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定位,才能有有效的行动策略。从以上两点出发,笔者把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分成三个维度衡量:①有效果——预期目标能在课堂上圆满实现甚至超出预期;②有效用——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注重让学生掌握研究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③有效率——在最短时间内能达到预期目标。
要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有三个基本策略:
(1)目标叙写的可操作性。根据美国教育家马杰的观点,教学目标是教师要求学生达到的学习结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的阐述。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必须清楚明确地展示期望学生实现怎样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如何操作。比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美版)一年级上册第四课《泥巴真听话》:①通过摸、捏、闻、听、做,丰富对泥巴的感知,了解泥巴的可塑性。②通过听说交流,丰富对泥土的联想,建立对泥土的情感,对大自然的热爱。③通过玩泥巴,刺激泥塑欲望,锻炼动手能力
3.“目标”一味跟着“学生”跑。与第二点相反,一些教师片面认识新课程的“学生主体性”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就是让“教”完全围着“学”转,学生想学什么就教什么,想怎样学就怎样学。课堂教学常常离题万里,实际上误导或者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4.“目标”一味跟着“考试”跑。这种现象在毕业年级尤其突出。客观上现行的大部分考试较难,也往往忽略“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主观上很多教师仍未摆脱“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的应试观念,课堂教学目标完全围绕着知识和技能,至于另外两个维度,或者是空洞的几句话,或者干脆没有。
那么,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首先,效果的评价者是谁?新课程认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人,教是为了学,最后的落脚点应该在学生。因此,有效与否的落脚点应在学生学得怎样。其次,要明晰课堂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教育目标等不同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定位,才能有有效的行动策略。从以上两点出发,笔者把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分成三个维度衡量:①有效果——预期目标能在课堂上圆满实现甚至超出预期;②有效用——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注重让学生掌握研究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③有效率——在最短时间内能达到预期目标。
要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有三个基本策略:
(1)目标叙写的可操作性。根据美国教育家马杰的观点,教学目标是教师要求学生达到的学习结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的阐述。因此,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必须清楚明确地展示期望学生实现怎样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如何操作。比如: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美版)一年级上册第四课《泥巴真听话》:①通过摸、捏、闻、听、做,丰富对泥巴的感知,了解泥巴的可塑性。②通过听说交流,丰富对泥土的联想,建立对泥土的情感,对大自然的热爱。③通过玩泥巴,刺激泥塑欲望,锻炼动手能力
Tags:
上一篇: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改革研究下一篇: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措施分析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