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师德在高校教师工作中的价值与培育
的意见起决定作用,以及对社会成员参与的权利有哪些限制。科恩的观点对高校的发展无疑也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在高校事务的决策过程中,应该逐步提高决策过程中教师代表所占的比重;确实保证教师的参与是一种实质意义上的参与,而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意义上的参与,教师的意见在决策中应得到积极回应;逐步增加教师参与的学校事务的数量,为教师开放更多的参与渠道。扩大高校教师在学校事务中的参与水平,能够提高他们作为高校主体的责任感与效能感,这种责任感与效能感是高校教师师德水平提高的重要精神动力。
(二)健全制度以引导高校教师师德的建设
文化是制度之母,但制度对文化的形成也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师德的培育一方面应该直接针对道德建设,另一方面也应该加强制度方面的建设,一所大学教师的师德只有在文化与制度的良性互动中才能够得到升华。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师德的制度化建设,通过师德的制度化建设来引导高校良好师德的形成。这其中主要包括:第一,加强高校教师教学方面师德的制度化建设,包括规范教师在教学中对日常教学秩序的遵守,避免随意调课、迟到、早退等现象的发生;授课中语言、着装、仪态的规范;授课中使用的教案、多媒体课件的准备等。第二,加强高校教师科研方面师德的制度化建设。主要是通过建立健全高校科研管理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检举制度,严厉惩罚高校教师不端的科研行为,杜绝高校教师在科研中抄袭他人学术成果、剽窃他人实验数据的现象。第三,加强高校教师其他方面师德的制度化建设。高校教师不仅承载着全社会知识进步的使命,还被赋予全社会道德楷模的角色,因此,应该建立健全制度,规范高校教师教学、科研之外的行为。这些制度建立和完善起来了,高校教师的行为就有章可循,久而久之,对这些制度的遵守就能够内化为教师的一种心理和习惯,在教师中形成一种遵守师德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高校校园高尚师德氛围的营造
文化的变迁不同于制度的变迁,制度的变迁可以采取强制的方式在权力的主导下短时间内完成,而文化的变迁是主体对环境适应性的渐变过程,因此,师德的培育需要一个良好的氛围。高校可以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来加强教师师德氛围的营造:第一,定期开展学校师德标兵的评选活动。通过制定一定的评选标准由学生和同行通过现场无记名投票或网络投票等方式选出那些在工作中师德表现突出的教师,由学校给予隆重表彰,并号召全体教师向他们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学校营造尊崇师德、提倡师德的良好氛围。第二,定期举行各种师德方面的仪式。仪式在文化的变迁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仪式能够在人们心目中强化其所蕴涵的理念。高校可以通过在教师节或学期的开学典礼等时间组织教师举行师德方面的宣誓、签署师德承诺书等方式来增强高校教师的师德意识。第三,重视学校师德方面符号的表达。符号是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标志,符号是文化的载体,当一定的客体不断面对这些符号时,文化可以以这些符号为介质深入客体的心目中。学校可以通过在学校教学大楼、图书馆、中心广场等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方悬挂师德标语、修筑学术大师的雕像等符号来加强尊重师德理念的表达。
参考文献:
[1][美]塞缪尔·亨廷顿,文化的作用[C]//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的进步,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9.
[2][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M],北京编译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79,77.
[3][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3.
[4][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3版[M],许金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8—29.
[5][美]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2,12—16.
Tags: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