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教学管理 > 正文阅读资讯:小议师德在高校教师工作中的价值与培育

小议师德在高校教师工作中的价值与培育

[作者:未知[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度认真讲好每一堂课。 
   
  (二)师德是高校教师提升学术水平的动力 
  学术水平是对高校教师专业知识方面的要求,只有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才能够给学生更多专业方面的启发,因此,高校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大部分高校为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往往会采取一些制度性的奖励措施,如资助教师学术著作的出版、颁发科研配套奖金、评选科研突出标兵等,但是这些措施并不能够保证每一位教师都在提高学术水平上下足工夫,现实中有的高校教师至退休时仍是初级职称,有的高校教师晋升副教授职称后就开始安于现状长期无论文发表。上述这些制度化的激励措施动力来自于外部,这种外在性的激励可以引导一部分教师基于功利的考虑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但在目前高校教师待遇还有待大力改善的前提下,仍会有许多教师主动游离于这些激励措施之外去寻求替代性的生活资源,如到公司兼职、举办各类培训班、参加营利性讲座等,因此其作用也是有限的。“道德是一种不管外界事务如何变化,不管世人的褒贬,坚贞不拔地存在于内心的东西”。师德对提高高校教师的学术水平是一种文化性的激励措施,这一措施排除了功利性的考量,完全是发轫于一种对学生专业进步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能促使高校教师抵御外界物质利益的诱惑,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将主要时间与精力投入到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之中去。 
   
  (三)师德是高校教师塑造大学生品德的基础 
  中国古代政治家司马光认为:“夫德与才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接着他指出了德与才的关系,“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日本近代主要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也指出:“智慧与道德,恰如人的思想的两部分,各有各的作用,所以不能说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如果不是两者兼备,就不能算作完人。”可见,一名合格的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弥散性是文化的主要特性之一,文化的弥散性是说某一系统中个体之间的态度、观念是相互影响的,这种弥散性一方面表现为同一系统中位于同一层级的个体在态度、观念上互相影响,另一方面表现在同一系统不同层级的个体之间,高层次个体的态度和观念对低层级个体的态度和观念会产生极大的示范效应和引导作用,往往会成为低层次个体态度和观念习得的一个重要来源。在高校中,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仍在成型的过程之中,对高校教师仍有较大的心理依赖,教师是他们大学生活接触到的一个主要群体,往往会成为他们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因此,高校教师的师德对塑造大学生的道德品行是极其重要的,会对大学生道德品行特别是职业道德的养成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高校教师师德培育的途径 
   
  (一)尊重高校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 
  任何文化都从属于一定的主体,文化的建设应在尊重主体的前提下进行,提高高校教师的师德首先应尊重高校教师在高校事务中的主体地位、维护教师的尊严,这样才能够调动高校教师的师德进取心。尊重教师在高校中的主体地位,首先,要提高学校行政部门的服务意识。我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官本位”和权力本位的社会,老百姓享有的权利是极其有限的,传统具有持续性,这一传统在我国当前仍有着极大的影响,在高校中表现为学校行政部门的“衙门化”,服务意识低下,普遍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官僚主义作风严重,教师沦为行政部门管理的对象。在此背景下,即使高校教师在师德方面有着较高的追求,在遭此冷遇之后也难免会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这种落差必然会导致教师师德追求的消逝。其次,要逐步提高教师的待遇。师德属于文化的范畴,是建立在其“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中国古代思想家管子曾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高校教师师德的提高必须以他们基本的生活得到满足为前提。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都有五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衣、食等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是实现其他高层次需要的基础,因此,任何人不可能也不能够在物质生活贫乏的状况下还能够去追求和保持高尚的师德。最后,要扩大教师在高校事务中的参与水平。大学无小事,教师作为高校的主体,对高校的事务应该享有广泛的参与权。美国政治学家科恩将政治参与作为民主发展程度的衡量标准,认为一国民主的发展水平应该用该国政治参与的广度、深度和范围来衡量。民主的广度指的是受公共政策影响的社会成员有多大比率参与了公共政策的制定;民主的深度是指参与者的参与是否充分,公共政策对参与者所表达的要求的吸收程度;民主的范围则是指在哪些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中社会成员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