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学生的教育观与课程改革要相适应
摘要:学生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才,须树立新的教育观。在课程观、知识观、师生观及自身的角色定位上都应从传统的旧观念中解脱出来,实现新的转变。只有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才能承担新课程改革的社会责任,完成新课程改革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 学生课程观 知识观 师生观
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也使得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将面临一次全新的突破,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它表现为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都要发生重大改变,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深刻的变化对于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是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它需要教师们积极探索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随时代的发展而适时地转变教育观念。
一、课程观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最核心的转变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最重要的转变是课程观念的转变,课程观决定教学观,课程观念的转变对新课程的实施有重要意义。新课程观念的转变表现在课程功能上“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将学生的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目标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课程内容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结合社会和学科发展的实际,以时代性和基础性为特点,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新课程实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新课程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为功能目的,新课程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既将从事中学德育教育工作,认识并领悟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非常重要。
二、知识观的转变
新课程明确提出要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新课程强调知识的境域性,主张“任何知识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空间、理论范式价值体系、语言符号、等文化因素中的,任何知识的意义都是由其位于整个的意义系统来表达的,离开了这种特定的境域,不存在任何的知识,也不存在任何认识主体和认识行为”。正是基于此,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个体的参与,尊重学生的交往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
Tags: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