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教学管理 > 正文阅读资讯:探析新课程语文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尝试

探析新课程语文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尝试

[作者:未知[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都要进行排斥,只注重所谓的“标准答案”。事实上,学生的学习过程往往经过感知—概括—应用的认识过程,此过程不可压缩。直接得出结论或背前人提供的答案,都是舍本求末,是极其有害的,学生的创造性往往不能培养起来。在此环节中不要用教师对课文的肢解分析代替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应鼓励学生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学生的能力在这个解疑的过程中方能得到提高。 
  在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合作。合作学习能使每个学生获得均等的机会,而且通过协作互助,达到知识互补、信息沟通、疑难共解、共同提高的目的。由于合作学习是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因而这种互动观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与传统的教学观有所不同,它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推延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证明,合作学习的互动观是一种先进科学的互动观,是对现代教学互动理论的发展。它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此外,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对待学习的乐观与正确的态度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的运用,可以具体为小组学习,小组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同时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学生能发挥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学习热情,挖掘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 
  三、创造性思维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核心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能死记硬背抽象的符号和内容,而要与实际事物和对象本身联系起来。这就要求学生对周围事物,对现实世界进行深入的观察和认识,从而使语言文字与事物本质之间的距离缩短,这样获得的知识与能力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做多种假设、猜测,提出创新看法。
 拓展环节实际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学习的一个发展环节。应引导学生依据他对某一现象或材料的观察、分析与综合,经类比或抽象,从而提出尚需进一步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比较法。对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问题可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进入思维的亢奋状态,加深理解提出新的问题。 
  2.反问法。思维定势易使人从固定的方式看问题,教师可运用反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有创新价值的问题。 
  3.观察法。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和思考,以发现材料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发展性问题。 
  4.联想法。联想可使问题层出为穷。因此,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提出创新性问题。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就会不断深入。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由此可见拓展环节在一堂语文课中的重要性,教师不要轻易放弃此环节的训练,这也是新课堂学习模式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四、教师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能动参与意识,但并不排除学习指导,相反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学习指导要求。教学“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这个过程,实质就是学生逐步摆脱老师的过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离不开老师的精心指导,尤其是开始实施模式时,老师更要提供一些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去研究,“扶”着学生走一程,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研究学习方法。由此,语文教师得端正自己课堂教学的角色,只有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有了清醒的认识,才能在自己正确的位置上,充分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语文教师应利用好现有的必修和选修教材,活用文本阅读材料,对文本教材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教学活动才不会停留于简单的活动课和流于对几个问题的探讨,而是在教学活动中渗透着一个教师的专业学习的结果。这样,课堂才能注入活力,才能带来生机。 
  有些教师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采取的是“课堂讨论法”,认为由此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但这种讨论法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引导者,由谁发言、如何发言都由教师确立。有些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