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教学管理 > 正文阅读资讯:探析高等教育大众化下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及其对策

探析高等教育大众化下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及其对策

[作者:未知[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三、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类型及其成因  
    
  根据导致失业的原因不同,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可以分为技能结构性失业、观念结构性失业和地域结构性失业。  
  1.技能结构性失业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失业主要表现为技能结构性失业,导致高校毕业生技能结构性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高等教育招生体制落后导致了大学毕业生的技能结构性失业。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招生仍然具有严重的计划经济特征,大学资源配置以行政干预为主要手段,招生采用计划指标进行控制,导致大学生的培养并不能随市场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其次,高校毕业生可就业能力有待提高。国外学者将可就业能力界定为一个人获得首次就业机会的能力、维持就业的能力、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机会的能力,而一个人能否获得或提高就业能力取决于四个因素:其拥有的知识、技能和人生态度;使用和开发以上素质的方式;向雇主展示这些素质的方式;寻找就业机会的背景(个人状况和劳动力市场环境)。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把可就业能力置于国家经济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的高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从1997年的《从终身教育到维持可就业能力》到2007年的《2007就业展望》,一直呼吁各成员国大力提高国民的可就业能力,以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就业环境。目前,世界上已经有17个国家把提高国民可就业能力放在国家政策关注点的首位,将可就业技能作为国家战略来重视。我国政府和高等学校对高校毕业生的可就业能力的培养方面有待提高认识。再次,高校内部的学科结构改革落后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节奏。从1990年开始,我国经济正在同时经历工业化和信息化两个过程,第三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那些传统部门正面临被淘汰或者转型,对人才需求下降。而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僵化,使得传统学科结构不能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灵活地进行调整,以满足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最后, 从微观层面上看,导致大学毕业生技能结构性失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学毕业生的培养质量下降,二是高校毕业生缺乏基本的求职技能。当今高校教育体系与社会发展实际略有脱节,导致大学生对校园外的世界缺乏了解,行业、职业概念模糊,尤其缺乏对企业用人标准的了解,很多高校毕业生对面试缺乏信心,导致求职失败。 
  2.观念性结构失业 
  观念性结构失业是指劳动者的就业观念滞后于就业形势变化,对工作岗位或薪酬的期望过高所造成的失业。当前,大学毕业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期望值普遍过高,就业首先定位在大中城市或发达地区,择业则首先选择国家机关,这从历年大学毕业生参加公务员考试的热闹场面就可以发现当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偏好。另据《成都晚报》2007年的调查显示:有6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钟情于机关事业单位,其中女生的数量更多;其次是外企、大中型国企;最后是民营企业、私人企业;还有近20%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就业观念僵化、就业期望与社会现实之间不能实现对接,是导致部分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3.地域性结构失业 
  地域性结构失业是劳动者的地域分布与岗位的地域分布不对称所造成的失业。这种情况造成劳动力在某些地方过剩,另外一些地方却严重短缺。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地域性结构失业较为突出,比如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已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但在大量的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是西部地区,却面临着人才的严重短缺。这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急需大批的知识型人才来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可是高校毕业生又不肯到这些地区去工作。根据人民网2005年进行的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显示:在就业的地域选择上,大部分学生倾向于在大城市就业,有63.6%的学生选择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工作,而仅有7.3%的学生选择去中西部实现自己的理想。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在大中城市就业者占总数的80.8%,而在县镇和农村就业者仅占19.2%。即便是来自县镇和农村的毕业生,也有约70%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在京、沪、津、鲁、苏、浙、闽、粤8个经济较发达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占了总数的57.6%。 
   
  四、应对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政策建议 
   
  解决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动员政府、高校和毕业生三方积极行动起来,构建“三位一体”的就业系统机制,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构建和谐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环境。 
  1.政府应起到统筹协调和主导作用 
  各级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