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大学生心理障碍中自杀现象的成因和对策
p; 2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干预对策
对应发生自杀的各种原因,我们应该对可能导致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早期干预,干预的对策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2.1个人关怀的细微化
企图自杀的人,他们往往会释放出很多信号,这其实是他们对社会的求救。但是由于大多数自杀者都性格内向,不善于与外界环境交流、联系,这些信号的覆盖范围很小,也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这些信号能够及时地被细心的人拾取,如果他们有倾诉、交流的途径和方式,如果他们能够得到温暖、理解和关爱,一般都不会将冲动上升为自杀。这就是危机干预非常重要的原因。
当然,除了危机干预之外,对心理健康问题追根究底,未雨绸缪,也许才是防患于未然之必须。
2.2心理教育与辅导的深人和具体化
以往大家对于“传道、授业、解惑”之首的“传道”,很容易联想到政治教育以及个人道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内容。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不但对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的认识和影响不断深人,同时,对于人类自身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因应于医学科学的进步,因应于人类文明对人本主义的兴起和重视,在对教育的目标和意义的理解上我们是否也该与时俱进呢?人类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表现在人类对于自身和环境的认识的不断深人以及各种进步对于人类自身的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个体进行包括心理辅导和社会支持的日趋完善的人文关怀,应该成为我们教育事业文明程度更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教育的人性化,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给与必要的积极的人文关怀,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积累和作用,这也是完善个体心理素质并对之进行引领和塑造的有效途径。当然,教育终究是系统工程。
2.3调整学校教育的课程结构
相当多的青年人自杀行为发生在大学校园,大学阶段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乃至教育方式也就面临着大家的审视。当前阶段我国处于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和关键时期,对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审视、改进和提高,无疑有助于我们培养更合格,更优秀的人才。笔者曾经与相当多的大学生进行过交流,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在大学阶段,他们接受的绝大部分都是专业方面的训练,而对于专业之外的内容,既无人过问,也甚少得到重视。大学阶段的心里辅导面对的是一群身心接近成熟的群体,很多方式和方法层面的问题,需要深入和细致的研究。
当然,除此之外,对于长期的人才教育过程,对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关注和关怀不能也很不应该只放眼于大学教育阶段。在大学阶段之前的教育可能意义更为重要。因此,在大学以及大学之前的各个教育阶段进行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之外,在教育体系课程设计中也应该适当增加心理卫生方面的课程,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的引导和支持。
2.4转变家庭教育的不当观念
对于心理健康的关注、关怀和实施应该从家庭教育开始。一般来说,家庭教育对人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有一位学者在做家庭与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中感受很深,发现在相当多的情况下,青少年自杀都是家庭教育失败的结果。以自我为中心,是现在家庭教育失败造成的孩子的通病。一些人善于化解和释放压力,尽管有压力感的出现,也很少受到压力感的不利影响。那些不善于化解压力的人,就会积累这种影响,在长期的焦虑中引起身心机制失调.诱发各种心理、生理疾病。青春期的孩子也更多地受到发展需求的困扰,一方面渴求成长,另一方面又由于中高考压力,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接触、了解处世的方式及方法,心理的幼稚在大学阶段往往会体现出
来,表现为挫折、失落、没有方向、自闭,甚至放纵。压力造成的发展需求的异化很可能造成对存在需求的否定,最极端的就是自杀。因此,家庭教育阶段的教育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家庭教育塑造的良好心理素质并适时给与恰当引导,是悲剧免发生的重要“免疫力”。
2.5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对个体的人格教育及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塑造,也是针对病因的有效措施。当然具体的工作需要整个社会包括家庭的参与。作者认为社会人文关怀的及时介人,在整个社会群体内部树立相对健康、完善、客观、正确的价值观,是引导个人发展需求和影响个人认知评价标准的关键。同时在整个社会进行基本的科普教育,向普通人群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以及自我调节措施的基本技能以及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都会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措施可以包括在校园内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比如包括大学生毕业就业的心理指导等;校园外机制包括健全整个社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机制,当然校园外机制涵盖的范围应该是整个社会范围。显然,这些措施的实施还依赖于社会的整体进步和投人。从各个环节重视对人群的心理关怀和辅导,对于发生心理受挫的个体进行干预,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有人说,抑郁症已经是21世纪的流行病。对于风华正茂的青年人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怀和帮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纵深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在大家对这个问题展开思考之后,最重要的还是制定相应的对策并有效地实施。
Tags: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