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知源论文网 > 教育类论文 > 教学管理 > 正文阅读资讯:探讨我国现代新型教师道德教育问题

探讨我国现代新型教师道德教育问题

[作者:未知[来源:互联网]| 打印 | 关闭 ]

道德教育 
  (一)树立切实、平等的教师个体理念 
  当我们的社会在一步步走向公民社会的时候,人与人的平等是我们需要树立的一个重要的理念。现代公民社会的教化理念,要求我们必须先行设定的基本理念就是人格上的平等,尽管我们承认每个人的道德境界是有差异的,但每个人在道德人格,在生命存在的价值与尊严上是平等的,没有君子与小人、上品与下品的等级差别。我们倡导对他人和社会的关爱,这不是我们人格上优越。足以去充当他人的导师,而是因为我们在社会中,作为社会的成员,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职责。我们需要走出传统文化下形成的君子与小人先行设定,垂范人格导师教化者的身份意识的文化思维逻辑。现代社会需要相互之间真诚的倾听,平等的对话,从而敞开社会的知识视野。因此,在对现代教师的教育中,应逐渐改变长期以来在传统文化下形成的以理想的、单一的、机械的标准来规范教师道德的文化模式。我们首先应做的就是承认和认识到教师个体的具体性和特殊性,树立切实的、平等的教师个体理念。
 (二)回归个体的教师道德教育观 
  任何教育总(应)是人的教育,是为了人的教育。为人的教育总是洋溢着人性的光辉,适于人性的教育总是那种充满自由、和谐趣味关爱的教育。因此,好的教育应该是能让师生双方作为人感受到的来自其中趣味的教育。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了今天,社会已经越来越多的尊重个人的存在,尊重个人存在的基本权利,尊重个人存在的价值与尊严,尊重每个人存在的基本权利。从而给个人生活的自由、自主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保障与发展空间。在教育的发展中,教师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参与主体,在教育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师直接关系着一国教育发展的成败。在我们的教育中,我们虽然有很多的教育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只能对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大体构架进行一些宏观的指导和约束。对于存在着的一个个具体的教师,这些法规也只能起到一些大的约束和指导作用,而对于在其行为过程中约束力的作用是很有限的。因此,对与教师的行为真正起作用的,就是要如何提高教师的个人道德和修养。 
  今天,我们提出的道德教育应回归个体生活世界,是指道德教育一长期以来在传统文化下形成的神圣天理的高远世界下移,回到人间,回到个体,回到日常生活,关注普通的人与事,并凭借个人的生活世界来显现并诠释不同的道德内容及境界。惟其回到个体生活世界,道德及其教育才充满着人间温情,才成为真正属于人的精神家园,而不是奴役人的桎梏;惟其引领个体生活,超越个体生活,道德及其教育才把人与人、个人与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因此在呵护日常生活的同时引导个体超越日常生活,超越平庸,超越个人狭小的圈隅,走向他人,走向世界,在个人与世界的相遇中走向个人内心精神生活的圆满,走向个体人格精神的实现。 
  (三)加强教师责任心教育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教师应该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成为具有教育智慧的学者,成为人格修养的楷模。教师不仅要注重教书,更要注重育人;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必须重视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责任心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可以说离开责任心教育,就谈不上道德教育。责任心以认识为前提,以情感为基础,靠意志来维持,通过行为来体现,需要家庭、学校、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我们精心设计、持之以恒。有人说,责任有魔力,人一旦被赋予责任,就马上开始注意的影响,并严于律己,开始变得伟大和神圣起来。《学习——内在财富》报告中指出:“事实上,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在其职业文化结社和消费活动中,每天都应该承担自己对他人的责任。”其实,教师的道德修养不仅是—个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实践的问题。教师的道德修养,不但要靠这些理论上的指导和约束,重要的是必须依靠教师自己长期不懈的努力,自觉地进行修养和锻炼。因此,广大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儆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四)加强师范教育 
  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奠基者。有好的教师,才可能有好的教育。但是必须看到,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有待加强、教师管理机制需要完善。因此说,能否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我国教育发展中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必须先办好师范教育。以教育为职业者,必须具有淡泊名利的高尚志趣,刻苦勤学的精神,诚挚友爱的感情。师范教育的目标绝不是造就“教书匠”,而是要造就堪为人师的教育家。师范教育不能仅注重让学生在知识、能力和专业素质方面得到应有的发展,更要注重未来教师气质的培养。最重要的是文化熏陶。师范学校的专门训练,不限于教学的技能,而尤其在于多年的教育文化氛围中涵濡浸渍,使学生对教育实践的兴趣油然而生,对于教育事业的敬仰日益坚定。 
   
  参考文献: 
  [1]刘铁芳.守望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M],2004:10. 
  [2]肖川.教育的视界.岳麓书社,2003:1. 
  [3]柳夕浪.教师研究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 
  [4]金一呜.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6. 
  [5]兰久富.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