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学校德育中身教问题
聘用同量化考评成绩挂钩。这常常被视为‘科学’的管理,总是自上而下,逐层布控,遵循统一管理规范”。在选择评价教师时,过于重才轻德,在培训教师时全力抓教师的文化专业知识素质。对于师德和“人师”或认为不那么重要,或认为不难形成,或认为只要不是常触犯刑律和屡教不改就可以用了。在当前的教育中,考试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所形成的顽固的应试教育模式,官僚化的、专制的学校管理制度和方式,对教师应有的民主权利的轻视和剥夺,会使教师积极的职业生活体验很难获得,他们身心疲惫“忙并痛苦着”、“累并委屈着”“没有幸福只有辛苦”是很多一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存状态的表达。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教师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偏差,如一位优秀教师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出现情绪上的失控,体罚和辱骂学生。教师的专业道德在本质是需要教师发自内心的对专业的热爱和忠诚,需要在职业良心、职业义务感等道德自律精神的驱动下实现的。可是,当外在的各种制度将管理、强制、控制、压制的触角伸进教师专业生活的每一块空间,对教师的专业行为事无巨细地进行规制和评价,使教师失去了应有的专业自由和自主,也失去了专业自信和自尊。在这种制度化的专业生活情境中,教师专业道德的实现便失去了最重要的基础。由于教师这种制度化的生存环境,使得德育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软指标”,许多教师也就把德育放在了“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的位置。
因此学校领导应充分关注教师生存状态,切实改进学校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充分肯定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工作业绩和劳动价值,正确评价学校德育工作者的劳动与付出,努力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环境,积极营造尊重他们辛勤劳动的良好氛围,增强学校德育工作队伍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2000.
[3]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张继缅.中华儒学精髓[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5.
[5]戚万学.道德教育新视野[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15.
[6]汪风炎.浅论社会转型期高校德育如何走出困境[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
[7]包德鹏.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学管理制度的反思与重建[J].教学与管理,2004,(4).
Tags:
上一篇:探讨历史与社会教材灵活使用方法下一篇:关于功利式的教育研究思维取向探析
内容搜索
推荐论文
最新论文
